偷東西是一個非常不好的行為,但很多孩子幾乎都犯過這樣的錯誤,孩子偷東西的原因可能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也可能是好奇,或是非常想要某件東西,面對這種現象,家長要及時糾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偷東西的后果,引導孩子正確的行為。
15歲的孩子喜歡偷家長東西
1、樹立正確認知,當父母發(fā)現孩子存在偷的行為和撒謊行為,需要立即對孩子樹立正確認知。通過為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發(fā)展下去會有什么樣的可怕后果。
2、正確引導孩子的欲望,父母可以通過觀察了解孩子想要什么,并告訴他怎么樣才能得到它。如果爸媽都置之不理,那孩子自然就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取。那“偷錢”的行為,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3、嚴肅對待,家長在知道15歲孩子有偷錢的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嚴肅對待孩子的這種行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感覺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但是不要給他太大的心理壓力,良好的溝通方式讓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感受和建議。
4、適當地懲罰教育,孩子頻繁偷拿家中錢財,家長不要認為孩子年紀小便不以為然。為了避免他們養(yǎng)成偷的習慣,家長要適當懲罰,讓其明白偷的嚴重后果,可以零花錢減半、寫檢討、罰站等方法。對偷東西產生了忌憚,孩子也會逐漸改掉"小偷"標簽。
5、培養(yǎng)正確的金錢觀,思想觀念支配孩子的行為,想從根本解決他們的偷錢行為,家長要引導他們的金錢觀,告誡他們"父母的錢可以給你花,但是要和父母溝通,不可以私自偷拿"。孩子不用擔心自己的合理要求會被拒絕,自然也就不會偷東西了。
孩子喜歡偷東西的原因有哪些
1、滿足自己的需求。對于零花錢的使用,大多數孩子都選擇"錢不過夜"。有時候零花錢無法滿足自己的物質要求,父母也會拒絕自己的"提款申請"。對心儀的東西難以忘懷,孩子選擇偷拿父母的錢財滿足自己的要求。形成習慣之后,孩子也就不會覺得"內疚"。
2、追求刺激感。這一點類似于"禁果效應",對于禁忌的事情,孩子總會有嘗試的沖動。尤其是父母明令禁止的事情,他們都會"以身犯險"。偷錢也是如此,孩子在電視上看到類似的驚險情節(jié)后,會將其運用到現實之中,趁父母不在場時"探囊取物"。
3、內心長期孤獨。孩子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和引導,只好以看電視電影及玩游戲來排解孤獨,把自己掉進游戲里,與游戲建立關系,憤怒和攻擊性在游戲的世界里得以發(fā)泄,從這個角度來說,游戲不是洪水猛獸,是替代了父母的一部份陪伴功能而己。
4、沒有金錢意識。作為一個15歲初中生男孩,無論從外表還是心理發(fā)育度,已早熟于同齡人,手里卻沒有一分錢的支配權。他只好更多躲進游戲里,在游戲的虛擬世界中,可以肆意攻擊對方、發(fā)泄了情緒,還可以獲得掌控權。
孩子偷東西該打嗎?父母要怎么做才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發(fā)生盜竊行為時,家長們不要拿起東西就打,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再柔聲與孩子交流,問清楚是什么原因,千萬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責罵孩子,這樣會讓孩子產生羞辱感。
另外,父母如果打罵孩子,不僅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激起他們對抗和報復心理,成為他們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
面對孩子偷東西父母可采取以下措施:
不當眾教育,不管怎樣,偷錢都是一項不光彩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擺在臺面上來說。就算特別生氣,也要暫時壓制怒火,私底下解決這一問題。人多的時候,請給孩子保留一些尊嚴,不讓別人知道他的壞習慣,然后指指點點。
不翻舊賬,就算孩子之前有過偷錢行為,只要他認識錯誤,并且及時改正,那父母就要讓這件事快速的翻篇。很簡單,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簽,避免標簽效應影響他們。同時,也不要總是翻舊賬,很容易使孩子討厭自己。
不要用極端手段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切忌不要當著外人的面來處理此事,更不要把孩子曾經“偷”東西的事老掛在嘴邊,時不時揭孩子的短,這樣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