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孩子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是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慢慢成長的,做錯事情在所難免,只要及時引導孩子加以改正,就能讓孩子慢慢成長。
孩子做錯事情家長怎么正確引導
1.學會冷靜處理問題
很多家長都是在孩子犯錯以后會大發雷霆,甚至有些家長可能會動手打孩子,其實這樣做是錯誤的,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是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等自己足夠冷靜的時候再開始解決問題,要跟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錯在了哪里,下次再遇到這種問題以后該怎么做。
2.學會安慰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出現了害怕或者是緊張的情緒時候,家長要學會安慰孩子的情緒,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事情錯在哪里,找到做錯事情原因,然后在能補救的前提下做出補救措施。
3.原則性的錯誤要及時止損
孩子在小的時候犯錯誤的情況肯定是有的,有一些錯誤父母可以忍受,但是如果有一些原則性的錯誤就要及時的進行批評教育,比如說孩子在出現了一些不好的行為以后,如偷東西、打小朋友、撒謊,這樣的情況不加以制止會演變成丑陋的惡習,家長必須進行正確的引導,并且在之后的生活中確保不會再犯。
4.在合適的場合批評孩子
再幼小的孩子也需要維護他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愛護孩子的自尊,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在融洽的氣氛中,孩子心境愉快時,輕松愉悅,樂于接受批評。而不分時間,不分場合地嘮嘮叨叨,或者當著眾人的面批評訓斥孩子,不但孩子接受不了,而且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有辱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5.善于利用孩子獨特的心理特征
每一個孩子的好勝心都很強,他們都有表現自己價值的心理要求。尤其是他們犯了錯誤時,更需要師長的理解和鼓勵。這些孩子身上那不易被人覺察的潛能一旦被激發,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成功。
反之,如果此時家長予以輕蔑和冷落,他們身上的種種潛能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殆盡。因此,家長要根據孩子的特點,可以用激將法,使孩子改正缺點,并且適時運用激勵的手段,把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6.教育孩子是一個不斷試驗的過程
父母管教孩子,要時常改變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一般只是父母講,孩子聽。上了中學后,就應嘗試雙向溝通,也聽聽孩子的建議。一旦發現某一種方法行不通,就應隨時改變方法,不斷試驗,直至發現有效的方法。將心比心也是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有效方法,雙方關系融洽,孩子也就沒有逆反心理了。
孩子做錯事情為什么不愿意承認
1.害怕懲罰
有一些家長的教育方式十分嚴厲,一旦孩子犯錯,不分緣由都會給予很重的懲罰。長此以往,孩子便會對父母產生畏懼情緒,認為只要犯錯就會帶來很嚴重的后果。孩子害怕面對自己無法ren受的懲罰,便只能隱瞞錯誤推卸責任
2.自尊心受損
部分家長在孩子犯錯后,會選擇當眾批評孩子,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記住教訓,不再犯錯。但孩子年紀雖小,卻也有自己的自尊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感到自尊心受損尤其是對于自尊心較強的孩子,會產生抵觸情緒和抗拒心理。為了逃避當眾受罰,怎么也不會承認錯誤。
3.孩子養成了將不順歸因于外界的習慣
如果家長過于溺愛孩子,平常在孩子犯錯時總是替孩子找借口開脫,例如在孩子漏飯時責怪勺子太小,在孩子摔倒時責怪地面崎嶇。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養成遇事總是責怪他人或外界而非反思自己的習慣。
4.家長沒有樹立好的榜樣
家長總希望能在孩子面前樹立高大的形象,部分家長為了維護面子,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看到父母尚且不愿意直面錯誤,就更不愿意承認了
5.被貼標簽、被過度責怪之后的心理防御機制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并非無緣無故,而是事出有因。如果家長沒有詢問緣由便直接指責孩子,孩子會很容易因被貼標簽、被過度責怪而無意識抗拒認錯。
孩子做錯事情不承認錯誤怎么教
1.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孩子年紀雖小,卻也有自己的思wei方式和處事準則。很多時候,在他們自己的世界里并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之處。家長應該先了解事情發展的前因后果,并給孩子充分表達的機會,盡量傾聽和理解孩子。
2.不要輕易使用過于嚴厲的教育方式
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觀念的影響下,很多父母動輒就用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甚至打罵孩子,不允許孩子吃飯等。這些粗暴的教育方式都會讓孩子心生恐懼,認為自己無法面對犯錯的后果,便只能撒謊、逃避。
孩子不愿承認錯誤很有可能是因為害怕承擔嚴重的后果。而孩子對于“嚴重后果”的預期常常來自于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懲罰。
3.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合犯了錯誤,不要在當眾批評指責、懲罰孩子,要先制止孩子,并簡單地提醒孩子。將孩子帶到一個遠離人群的地方后再進行引導,或者也可以回家之后再找一個合適的時機跟孩子進行深入交流。
4.讓孩子明白人都會犯錯
讓孩子明白人無完人,犯錯是正常的。在此基礎上,孩子才會有面對錯誤的勇氣。讓孩子明白知錯能改是一件值得夸贊的事情。
5.尊重孩子的自主決定權
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決定權和自主選擇權,同時讓ta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孩子大部分時候都是在聽從別人的指令——父母、老師、長輩。很多孩子沒有意識到他們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能決定自己生活的人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在生活中無論大小事宜全都聽從他人,就容易養成讓他人為自己人生中的錯誤決定負責的習慣。家長在生活中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去自主做出一些選擇,并清楚地告知孩子選擇會帶來的后果。
4.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當孩子將房間弄亂時,家長總會把它整理干凈;當孩子和同學產生矛盾時,家長總會幫忙調解。但如果家長永遠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那么孩子便很難學會靠自己去應對問題,解決問題。
家長應該嘗試著讓孩子去自己解決問題。這樣在孩子犯錯之后,他們便能意識到這并不是世界末日,他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去彌補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