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發生孩子動手打人的事件,不管孩子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家長都需要及時制止孩子的行為,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知道動手打人是錯誤的行為。
10歲孩子動手打父母該怎么辦
1.用冷靜的態度處理
如果孩子對家長動手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然后溫和處理。可以放孩子冷靜一會,讓大家都有一個緩和的平靜期,既讓孩子看到家長是如何處理生氣情緒的,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氣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靜的。
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來消化他的情緒,等孩子發現沒有了發脾氣的理由自然會冷靜下來。
2.不能妥協
同孩子講道理一定要方式溫和,但是態度絕對堅定,一定要把這種不好行為制止在搖籃里。家長不要小看孩子察言觀色和欺軟怕硬的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守住家里規矩要有原則性,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含糊糊,讓孩子鉆了空子。
同時也要有約定感,就是讓孩子知道和家長定了約定之后是不能隨意更改的,比如家長說只能玩十分鐘,就是十分鐘,軟磨硬泡都沒有用。
3.幫助孩子控制情緒
年齡小的孩子不懂得如何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家長的耐心幫助。如果是性格比較急的孩子,媽媽更要保持耐心,盡量安撫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下來,慢慢告訴孩子怎么說,怎么做可以解決他想要解決的問題。
4.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動手打人一般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二是有某種需求。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動手打人的原因后就要對癥下藥,想引起大人注意的,這時家長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關注耐心教導孩子用語言或者合理的方式來表達自己。
造成小孩動手打父母的原因是什么
1.孩子的家庭地位高于家長
家長過于重視孩子,孩子的家庭地位遠遠高于自己,任何事情都會以孩子為中心,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要照顧孩子。
這種行為這不利于孩子的性格養成,全部由家長包辦的生活使孩子獨立性變差,日后很容易成為巨嬰。其次事事都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會認為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以理所當然的,不會有感恩之心。
2.經常幫助孩子逃避錯誤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所犯的錯誤會主動幫助孩子逃避:他還只是個孩子,誰小的時候沒有犯過錯?類似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聽過,這就是家長幫助孩子逃避錯誤的理由,這種話說多了,孩子潛意識會認為自己犯錯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3.溺愛行為
很多家長都會給孩子創造很好的環境,打著愛的旗號,讓孩子成為所有人的掌中寶,什么都替孩子承擔,這種行為實際上會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囂張跋扈的性格。
家長如何去化解孩子打人這個行為
1.說服教育
俗話說:“當面教子”,在孩子有打人這個行為的時候,家長就應該當場口頭教育孩子,打人是錯誤的,讓他去給別人道歉。
一定要抓住時效性,等到這件事已經過去了,才提及這個事,會讓孩子對這個事兒有一個敷衍的態度,教育效果不明顯。
2.身體約束法
對于一些因為情緒激動而動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讓他坐下來,或者站在一旁,用手抓住他的肩膀和手臂,持續一分鐘的時間。這個方法堅持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對孩子應該會有一個約束的用處。
3.幫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對于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而去打人的孩子,家長可以通過故事或者繪本之類的,讓孩子體會到語言的魅力所在。
家長平時和孩子多溝通,引導他們說出自己內心的一些感受和情緒,比如,當別人搶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告訴對方“這是我的東西,請你還給我”,讓孩子選擇語言去面對別人,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打。
4.給孩子立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就是一棵成長的小樹苗,他需要家長通過一些規矩去約束,才會成長為更好的人。
制定一個規矩,不能主動動手打人,如果打人了,那么就采取一個懲罰的方式。減少一天玩游戲的時間,或者是一次戶外游玩。告訴孩子,如果別人打你的時候,可以選擇告訴自己的家長,或者是對方的家長,而不要輕易去還手。
5.鼓勵和表揚強化孩子好的行為
孩子在平時生活里,有好的行為習慣,家長可以積極和熱情地去表揚孩子,強化這些美好的行為,鼓勵他們表現出這些正面的情緒,促使他們向上發展。
打人這個攻擊性的行為,是一個穩定和持續的行為。這個攻擊性的強弱,對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響的。兒童心理專家指出,孩子打人只是一個方式,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