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說青春期的孩子,就會非常的固執,也可以說是執拗;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不要慌不擇路,也不要過分的憂慮,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的解決問題。
執拗期的孩子如何引導
1、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在孩子開始喜歡跟父母說“不”的時候就是他們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孩子這么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要求和大人一樣的平等地位,此時父母對孩子的行動不要輕易加以干涉,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征詢孩子的意見,給孩子留有選擇的余地。這樣做會讓孩子覺得你們尊重他,維護了他的自尊,也就不會輕易跟你說反話了。
2、對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合理
對于孩子必須做而且完全能夠做到的事,父母應該嚴格要求孩子執行;而對于那些不必要的且孩子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要強行要求他們。
3、相信孩子,滿足其好奇心和合理要求
對于孩子的好奇心,父母們應該給予支持,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度保護或是包辦代替,這樣會使孩子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機會,也會引起他們的抵觸心理。對于孩子的能力父母要給予充分的相信和肯定。當孩子遇到自己能力范圍可以解決的困難,父母要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這樣孩子在體會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能減少和父母的對抗。
4、同時滿足孩子獨立與渴望保護的需求
孩子之所以表現出頑強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獨立。表面上看起來是在與父母作對,但孩子的內心仍然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適時的鼓勵。在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一件事時,父母可以首先判斷一下他能多大程度上完成這件事和可能遇到的問題,然后在沒有人身危險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去做。
如果孩子正準備做的事情可能危害到健康的時候,父母必須果斷地制止,并用其他一些沒有危險性的活動來代替。讓孩子在享受到獨立感的同時也享受到了父母對她們的關愛,這樣也會減少孩子反抗情緒的發生。
5、與孩子有足夠的交流
當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由乖巧向淘氣轉變的時候,在心理上不應該有擔憂和煩惱,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但并不意味著父母可以不管不問,這樣做的話那么孩子可真的要成為壞孩子了。父母要給孩子比以往更加多的寬容、關愛以及交流。耐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了解孩子的需要。問問孩子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這么做,這樣才可以最低限度地降低孩子對父母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
6、杜絕父母的無原則嬌寵
孩子的執拗有的是成人嬌寵養成的,家長平時應該注意,不該順從他的地方一定不要遷就,如果遷就了這一次,就會留下隱患,助長他以后多次的執拗。
孩子執拗敏感期的成因
(1)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源于他們的自我意識覺醒。兩歲以后的孩子,隨著生活范圍的擴大和探索能力的提高,他們發現自己可以控制越來越多的東西,由此也變得喜歡挑戰大人,并從中體會自己的力量。
這種所謂的“叛逆行為”恰恰說明孩子長大了,自我意識增強了,開始獨立思考,勇于大膽嘗試了。這里的自我意識就是指正確認識自我的一種能力,一個人能否正確認識自我,是決定其心理是否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
(2)孩子的執拗敏感期,來源于秩序感(執拗敏感期通常是伴隨著秩序敏感期出現的),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內心已經有了一定的秩序感,并期待世界按照這種秩序感運行,在做某些事之前,他的大腦中就有一個特定的辦事程序,且認為事情只能按照他的設想這樣發生,如果有人打破他的設想,也就是他設定的秩序遭到了挑戰,他就會發火,也就是為了維護這種秩序而進行抗爭。
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要求常常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但或許用“執拗”這一概念來表達會更準確些。執拗敏感期的兒童,喜歡想當然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盡管有時候這種意愿看起來是“不可理喻”的胡鬧,且一旦被拒絕,就會煩躁不安,奮力反抗,大哭大鬧,難以平息。
一言以蔽之,執拗敏感期的孩子“喜歡胡鬧而且比任何時候都任性”。我們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如何應對執拗期的孩子
1、保持足夠的耐心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沒有耐心。
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我們就無法和孩子建立足夠的愛和信任,沒有了愛,教育自然也會失敗。
孩子磨蹭了,請不要馬上催促,允許他有一些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孩子犯錯了,請不要劈頭蓋臉的批評,允許他有解釋的機會和權利;如果你缺乏耐心,粗暴處理,比如命令孩子閉嘴、聽話,以父母的權威來壓制孩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乎你的想象。孩子的執拗只會更加嚴重,并且學會了在你面前進行了隱藏。
2、接納孩子的情緒并進行引導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正是教育的好時機。情緒是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情緒一旦產生,就要往外發泄。如果強行把脾氣困住,孩子的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沖突,破壞孩子的靈性。
當孩子情緒上來的時候,作為家長要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接受的,自己的情緒是有正面回應的,TA的感受是被看見的。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曾經給父母提出了一條建議: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向孩子請求一個擁抱來試一試。“我需要一個擁抱”,如果孩子拒絕,那么就說第二次、第三次!
如果孩子還是拒絕,可以說“等你準備好了再來找我”。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其實是在向我們釋放求救信號:我很難過,請幫助我。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讓他把脾氣發完。
3、讓孩子“忙”起來
我們要舍得放手,大膽地“使用”孩子,讓孩子忙起來。父母在家里要為孩子提供適合他的力量和身體大小的物品,就像成人一樣,孩子也需要有屬于自己的家和樂園。
教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就像農業,需要你的精耕細作。我們不妨放慢腳步,給孩子多一點耐心,用心地感受孩子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