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的溝通方式,會讓親子關系失去和諧。只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才能創設和諧的親子關系。生活中,家長們要改變教育方式,學會和孩子成為朋友,才能收獲更加和諧的親子關系。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家長說話
理由1: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我真的不明白爸爸媽媽為什么不了解我真正在想什么,為什么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是要我順著他們指好的路往下走?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也有我的思想,我有大腦我也會自己思考。
理由2: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最重要。爸爸媽媽對我的事情總是不以為意,好像只有他們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這些“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所以,現在我有煩惱我根本就不和他們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也不會重視我,也不會安慰,有時候甚至還會笑話,說什么“這點兒小事有什么,沒關系”。
理由3: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做不到。為什么父母要求我們的事情自己卻做不到,我們來指出父母的錯誤那就是頂嘴,而他們用吼叫的口氣來教訓我們就是循循善誘,在他們眼里,好孩子和壞孩子的區別只有一個現象可以證明,就是夠不夠聽父母的話。
理由4: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我根本沒有辦法和爸爸媽媽說話,對我的一些意見,他們總認為很荒謬,是狡辯、找借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愿聽我的解釋。
理由5: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父母除了每天給我塞一堆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我學習的情況,這樣讓我感到很厭煩,總感覺話不投機。在家里爸媽每天說的最多的話就是要把學習搞好,什么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分數了。
我們該如何與孩子溝通呢
1、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高質量溝通的基礎。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高質量溝通的基礎。首先,父母要滿足孩子愛的需要。多陪伴孩子,關注孩子,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去進行溝通,這樣孩子會覺得跟爸爸媽媽溝通是有趣的事情,才會樂意溝通。
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喜怒哀樂,放下身段做孩子的朋友。要把孩子看成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人,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認真傾聽,并給予理解和指導。
2、尊重孩子,營造民主平等的溝通氛圍。很多家庭都有一種傾斜式的溝通模式:父母親高高在上,總是以教導者的身份出現,父母總是對的;孩子是被動的,處在服從、聽從的地位。這樣的溝通很難培養孩子的積極主動性,也不利于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
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是有思想的人,重視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多說,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孩子樹立表達的自信,多傾聽、多詢問、少否定、少評論。
孩子最討厭父母的這幾種行為,家長們要避免
1、把孩子的事當笑話說給別人聽。很多父母會把孩子的一些糗事當成笑話講給身邊的親戚朋友聽,孩子其實是很反感這種行為。然而父母則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說說有什么關系?
2、對孩子指指點點。有時孩子在與父母溝通的時候,他們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希望父母能夠體會到自己的感受。可是當孩子說出來之后,不僅沒有得到這一切,相反得到的竟然是父母的指指點點。父母會認為孩子這樣也不好,那樣也不對。此時孩子得不到來自于父母的肯定,自然就不愿意再與父母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