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注定不會單獨一個人,孩子也有自己的關系圈,老師、同學、家長以及陌生人等,當然每天都會面臨來自別人的評價,不管是好的壞的都要引導孩子去接受,不要過于在乎不好的評價。
孩子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怎么引導
培養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和自我認同感。孩子有了自己獨特的興趣和愛好,就會更加自信,不會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所以,我們應該支持孩子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并給予肯定和鼓勵。
引導孩子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所以不要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
幫助孩子學會接受和處理批評和指責。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批評和指責是一種正常的社交行為,不要過于敏感或受到打擊。同時,孩子也需要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教育孩子如何正確看待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作為參考,但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孩子需要學會思考和判斷,接受有益的建議,拒絕不合理的建議。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有權利做自己。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個性和選擇,并且鼓勵孩子做自己,不要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
孩子太在意別人看法背后的原因
家長的表揚方式存在問題
負有管教第一責任的父母尚且如此,更不要提愛孫心切的祖父母們了,簡直能把孩子捧上天。雖然兩代人也常常就這個問題溝通,但我始終覺得成效有限,過后往往就忘了,理論落不到實處,直接導致孩子對自己產生不切實際的定位,抗挫折能力弱。
為了避免挫折,避免與“聰明”“厲害”這些詞不匹配的結果,就直接放棄了嘗試和努力,過度在意別人評價,反映了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強大的張力。
一般來說,幼時很少得到肯定與贊賞的孩子,或者經常被批評與貶低的孩子(比如那個女孩)容易出現苛刻的理想自我,因為當現實自我無法被肯定時,便只能通過理想自我來實現它,這相當于自戀需要的延遲滿足。
從正面的角度來說,這些也說明了他的心理成長已然跨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周遭的環境和他人的標準更有意識。
心理上早熟,提前進入在意他人看法的階段
根據對自己孩子的了解,我們發現他一直以來心理發育都較同齡人較快較早,這一點可能跟他語言能力較強有關,另一方面,我們平時與他相處的方式也常常是有意把他當做大人一樣平等地交流。
我甚至還會常常在他面前示弱,讓他體驗比媽媽還要厲害的感覺,這可能會給他一些不恰當的暗示,讓他覺得自己就應當同大人一樣,不自覺間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特別在面對一些需要挑戰的問題時,心理壓力較大。
也就是說,我們雖然從主觀上不想給他壓力,不允許自己對他期望過高,但在實際效果上,我們的言語和行為方式產生的暗示效果把這個小人兒推得太高了,不知不覺他就發現自己常常下不來臺了,只有全然地接納自己,才能整合自己的內心,淡化和消除內心的矛盾糾結痛苦。
最大限度地減少內耗,內心才會日趨強大,孩子會進入一個特殊的階段,我們稱之為“情感敏感期”,這個時期孩子不僅開始表達感情,而且會關注別人是否愛他,是否在意他,其中是否尊重他尤為重要,特別是父母對他的愛和尊重就尤為重要,他對此非常敏感。
家長如何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1.我們要反復告訴孩子: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家長要讓孩子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所以不要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或者要求自己。
如果孩子很難理解,那么我們也可以這么告訴孩子:“不管你是不是最優秀的孩子,不管別人怎么看你,爸爸媽媽都會無條件地愛你。”
2.學會客觀地接受別人的評價
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為孩子解讀評價,比如開頭我講過的事情。
當小朋友說童童的衣服丑時,我會站出來,告訴孩子:“別人說你的衣服丑,那只能說明你們的眼光不同,衣服是穿在你身上的,你覺得好看才最重要。”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一點,評價往往是帶有感情色彩的,所以我們大可不必去聽信那些惡意攻擊的言語。
3.學會自我保護和反擊
很多孩子在被人評價后垂頭喪氣,更多的原因是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或者是如何反擊。家長可以思考一下:一般來說,當別人對你有一些不好的評價時,你的感受是什么?
也許是感受到了不公平,也許是感受到了攻擊性,這個時候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動,就會非常容易受傷。所以,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當別人總是說你不好的時候,要告訴他:“你說了不算,我不喜歡你這么說我。”
這句話,比什么都有力量。
4.引導孩子認識自己
一個自我評價系統穩定的孩子,是不會輕易被外界的三言兩語撼動的。這樣的孩子,往往更清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足。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的是,每個人都有優缺點,都不會是完美無瑕的,要自我接納,不要總是自我否定。
其實,不管我們如何引導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學會贊美和認可孩子的優點。我們總是說要取長補短,就是這樣的道理。當孩子慢慢開始放大自己的長處時,就會在內心中弱化自己的短處,也會更加自信。
自信心,就是讓孩子內心強大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