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思想有感受的生命,他能感受到好壞,也是有情緒的變化。我們大人學著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朋友一樣去交流,去尊重小孩的想法。但是,孩子如果出現了特別出格的行為,家長還是不能容忍的。
高中生打父母的行為怎么處理
一、尊重和信任孩子。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認同,渴望通過叛逆的行為來向外界宣告自己已經長大了。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支持、肯定、信任孩子,和他處理好關系,孩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里話說給父母。
關于青春期孩子怎么教育,如何維持良好的親子關系,及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價值觀,可以看我主頁更多分析!特別是第一篇文章,給大家分析的更清楚!
我覺得浮躁的當下,作為家長的我們,是應該沉下心來,花一些時間找到科學的方式,在孩子的性格養成關鍵期提供幫助,讓孩子獲得長遠的更好發展!
二、父母學會平等地和孩子溝通。當父母和孩子因為意見分歧有所爭執時,就不能平等地和孩子溝通,如果是自己的不對誤解孩子了,家長就要主動地向孩子承認錯誤。因此家長必須平等地與孩子溝通,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真正地了解孩子。
三、父母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在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時,千萬不要和他硬碰硬。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在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及時給予他鼓勵,孩子做錯了千萬不要打擊他,要寬容他的錯誤。
只有做一個善于改變,善于學習的家長,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做到心中有數,接納他的不完美,相信孩子的叛逆問題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
如果家長不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力,他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高中生經常罵父母的行為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作為父母平時應該注意對孩子的關心和關懷,去了解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多聽從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限制孩子的嘗試和創新。
當孩子處于叛逆期的時候,是很容易渴望實現自由的,如果孩子得不到理解,很容易出現逆反心理,心里很容易對父母做出反抗,已達成他們的目標,這其實也是孩子想得到父母注意的原因。
五、不要一味地容忍孩子的行為,過度的忍讓會讓孩子變得驕縱和自私。他們會認為他的需求和需要父母會無條件的去滿足,如果不滿足只會采取過激的行為。一方面父母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說話沒有份量,另一方面,則會加大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正確“姿勢”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所謂“知己知彼”,父母對待孩子也應如此。只有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后,家長們才能辨證施治、對癥下藥,將孩子的行為消滅在萌芽中。
加強親子溝通
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是在一次次與孩子的對話、活動和行為之中傳遞的,讓雙方知道對方在如何想、如何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如何表達都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可以具體通過聆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體驗責任感、與孩子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或一起面對一個問題來促進雙方的交流。
規范孩子的外部環境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應當做到的是“放手”而不是“放縱”。尤其是面對來勢洶洶的信息社會,處于成長期的孩子因為缺乏甄別力,對于網上和社會的信息難以做到有效的識別。
偏激、極端的處事方式有可能通過一部動漫、一個宣傳廣告甚至一條QQ信息植入到孩子的頭腦之中。父母應該在同孩子的真誠溝通基礎上,為孩子接觸的信息做一個籠統意義上的鑒別,當外部的不良信息被過濾,那么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就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怎樣讓孩子尊重家長
首先,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
孩子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學會尊重別人,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很快就學會用大人的語調回應父母,如果父母喜歡對孩子指手畫腳,孩子也會很容易學會用指手畫腳來對待別人,在沒有互相尊重的家庭環境里長大的孩子,也很難學會尊重別人。
其次,父母不要隨便打斷孩子:
當孩子高興的時候,孩子總會有說不完的話、問不完的問題,這就需要父母耐心聽完,如果孩子興高采烈地說話的時候,我們隨意插嘴或打斷孩子,不僅僅會打亂孩子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會讓孩子覺得自已的話根本不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的后果是孩子越來越不愿意跟大人講話,越來越對父母愛理不踩的,久而久之,孩子對父母對大人便會形成不尊重的思想品德。
第三,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兩三歲的孩子的東西是看得最緊的,不少父母認為這是孩子不會與人分享,害怕會成為孩子的性格弱點,更多的是強行逼孩子學會與其他孩子分享;
這不但不附合孩子的成長規律,更多的是適得其反,有時候會造成孩子大幾歲了也變不過來了,一般孩子在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自覺與人分享了,強逼反而不是有利于孩子成長的。
第四,不要隨便處理孩子的個人物品。
如沒用的玩具,孩子小的不能再穿的衣服,每當父母自行處理的時候,孩子總是一臉的不愿意,更多的時候是以大哭大叫來作為反對,而父母總是吼著孩子說該扔的就扔,留著也沒用;
不少的時候孩子穿上小的衣服孩子也會整齊的擺放好,這時候家長不要自作主張,要求得孩子的同意再進行處理,這是孩子學會尊重父母與他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