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相信很多家長都會采取過一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和一些溫和的引導方法,但長期這樣下去,孩子就仿佛免疫了一般,無論家長采取哪一種,孩子依舊難以管教。
孩子軟硬不吃怎么辦
1、不要把講道理當成是一種教育。把“講道理”當成教育,這是許多家長的通病!人們對“講道理”的偏好往往源于思維慣性。從小在家庭、學校接受太多“大道理”教育的人,往往會成為講道理愛好者。
在他們的經驗和認識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就是告知與被告知的關系;所謂教育,就是“明白人”對“不明白人”說話。所以他們對孩子表示負責和愛,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告訴他們如何做。不過,這種單邊主義思維方式,最容易讓人陷入教育困境中。
2、理解尊重孩子。家長應給孩子一定的獨立空間,理解尊重孩子的意見,可以側面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開放式的討論,讓孩子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大人的建議并予以采納。
即便孩子說錯了也不要立即否定,可以在相互平等的基礎上讓孩子試著去做,然后從旁協助,能夠讓孩子逐漸明白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對的,這樣就能夠使孩子進一步成長。
同時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才能知道孩子想要表達什么,理解并尊重其想法,尋找共同語言,減少矛盾集中點,讓孩子也能學會和家長融洽相處,就能夠減少叛逆的行為。
3、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理念要統一。如今,爸爸媽媽們工作比較繁忙,照顧孩子的重任一般都落在了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身上。其實,隔代教養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
我們會發現,當孩子的爸爸要懲罰孩子的時候,長輩們就會出來教育孩子的爸爸,說:“你這種方法不對。”然后帶著孩子回到了另一個屋子中安慰他們,這也讓一些孩子“有機可乘”。
其實,家庭中的成員對孩子的教育意見應該是統一的。父母講原則,爺爺奶奶也講原則,該“硬”的時候大家一起“硬”,該“軟”的時候大家一起“軟”。
這樣,孩子才能分辨清楚自己哪些行為是應該做的,哪些事情又是不該做的。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都沒有達成共識,孩子自然也會很迷惑。
孩子軟硬不吃的原因
1、孩子缺乏自信心。很多爸爸媽媽都認為孩子軟硬不吃是孩子過于自信,驕傲自大。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孩子之所以變成這樣,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是很自卑的。
心理學家表明,孩子如果充滿自信,那他們無論是在行為上還是語言上,都會透露著一些“彈性”,也就是不會選擇極端的方式處理問題。
但是自卑的孩子他們就會表現得過于執著,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對周圍人的意見和建議充耳不聞,并認為他們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孩子缺乏自信心表現在行為方式上,最主要的就是軟硬不吃。
2、孩子到了叛逆期。其實,叛逆行為不僅僅出現在孩子的青春期,三歲左右孩子就進入到了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候的孩子脾氣倔強,因為他們剛剛有了獨立的意識,開始認識到自己的思想與周圍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常常會固執己見。
如何教育叛逆期孩子
屬于叛逆期的孩子,大多會有跟爸爸媽媽對抗的情緒,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太著急,更不要出現發脾氣,要心平氣和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
態度一定要和藹可親,真誠地,耐心地了解孩子自身的需求,多聽孩子的意見。給孩子于尊重,他才會尊重你,才容易打開心扉接納你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