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反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尤其是處于叛逆期的孩子,總是喜歡跟父母對著干,家長讓他們往東,他們偏偏往西,而且總是喜歡跟父母唱反調。
為什么孩子總是和媽媽對著干
1、好奇心驅使孩子。有些時候孩子去做一些事情,不是要和家長對著干,只是孩子在青春期這個時候好奇心特別重,不管家長說不說孩子都有可能去探索,周圍的一切對于孩子來說都很新奇,所以家長認為的孩子和自己對著干,也許正好是個誤會。
2、家長沒有足夠的耐心。現在的家長大多數都忙于自己的社交和工作,很少有家長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孩子的教育當中,對孩子的了解不夠深,就有可能導致育兒當中,對孩子產生厭惡和不耐煩的情緒,最后溝通無法進行。
3、家長對孩子不夠了解,沒有深入探索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論是孩子年紀小喜歡跟家長對著干找樂子,或是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不可避免地進入叛逆期,其本質上都是有一定誘因的。
而一旦孩子受到外界影響而拒絕跟家長溝通時,很多家長不愿意主動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甚至是放不下權威跟孩子進行溝通,就有可能被海克力斯效應所捆綁。
4、孩子沒有找對情緒宣泄的出口,只好通過家長釋放壓力。孩子面對外人肯定不比面對家長有安全感,有時候孩子在外受了委屈心里不舒服,回家以后就對著長輩撒氣,這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但是家長在這時候不應該責怪孩子,而是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積壓的情緒,恢復正常的狀態。
5、進入成長的叛逆期。孩子喜歡和他們的父母對著干,不管父母說什么,他們總是想反駁,想反抗和挑戰權威。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已經進入了叛逆期。
在叛逆期時,孩子認為自己是成熟的成年人,可以對自己負責,渴望擺脫父母的保護和控制。因此,在家長對孩子進行說教時,他們往往表現出不服從、排斥家長的態度。
孩子跟父母對著干,父母應該如何處理
1、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不是簡單的每天為孩子準備美味的食物和飲料,而是在父母決定做某事之前詢問孩子的意見,確定孩子們是否愿意服從這些安排。父母不能對孩子妄下結論,必須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2、多與孩子溝通。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傾聽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真實的想法,然后嘗試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解決問題。當孩子的行為有錯誤時,耐心地引導和教育他們,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學會改正錯誤。
3、雙方情緒都冷靜以后再次進行探討。很多家長覺得一件事情處理完了以后就可以不管了,但其實每一次矛盾的調和對親子雙方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例如每一次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并達成一致的。但家長們應該注意不要在這時候去挑孩子的毛病,而是用說故事的語氣跟孩子談談心。
家長在平時該如何引導孩子
家長管得太多,有的時候真的不如放手什么都不做,比如晚上讓孩子乖乖去睡覺,孩子拒絕了,家長就不要再重復的嘮叨,可以讓他自己去體會晚睡帶來的后果。
早晨沒有辦法按時起導致上課遲到,不僅會受到老師的懲罰,還會被禁同學嘲笑,強烈的羞恥心會讓孩子記住深刻的教訓,當孩子再晚睡的時候,一想到第二天可能會遲到,自己就知道早早上床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