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經歷許多孩子氣人的場面,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要跟孩子硬碰硬,而是應該保持理智,多多去引導他們。
孩子氣人該怎么辦
1、保持冷靜。盡管孩子的行為可能讓你很生氣,你應該先保持冷靜,并避免情緒化的反應。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靜下來想一想下一步的應對措施。
2、確認自己的感受。將自己的感受,如被忽視、失望、沮喪等情緒表達出來,讓孩子了解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同時,也要避免將這些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
3、耐心傾聽孩子。當孩子不聽管教時候,不要開口就罵孩子,應該多了解孩子的想法,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當發現孩子也有對的一方面,應該控制不良的情緒,學會尊重孩子,不要總是用命令的語氣跟孩子說話,給孩子也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
4、與孩子講道理。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試著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對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5、真誠對待孩子。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語氣可以緩和些,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真誠跟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家長會為自己的行為擔憂。
6、引導。孩子在頂嘴時,往往會說出一些容易傷害他人的話,這時候我們就要告訴他們:“如果你不喜歡我這樣說,你可以直接告訴我,但是不要說我討厭你這類的話。”這是為了引導孩子,即使生氣,也要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任何時候都要合理地去發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
7、給孩子申辯的權利和機會。爭辯過程中,我們必須給孩子“申辯”的權利和機會,讓孩子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對于孩子的思維、表達都是磨練,而且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很重要。
爭辯過程中,我們必須給孩子“申辯”的權利和機會,讓孩子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對于孩子的思維、表達都是磨練,而且對孩子的心理發展也很重要。
孩子氣人的原因
1、模仿大人的行為。孩子對于大人的行為模仿是一種天生的反應。科學家們發現,在嬰兒期,孩子就已經在追逐大人的行為表達,隨后孩子通過自發的模仿行為來實現對大人行為的理解和學習。當大人身上有亂發脾氣的習慣時,孩子也會有樣學樣。
2、父母的溺愛。當父母對孩子過分地溺愛時,孩子發現只要發脾氣就會換來父母的妥協,所以孩子為了使得自己的想法得到實現,孩子就會變本加厲地,使用這種消極的表達訴求的方式。
當孩子被消極情緒所困擾時,很容易因此而形成暴躁的性格。孩子給予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但是又不得其法,在無助中孩子變得越發地“不可理喻”。
孩子氣人家長應該打嗎
不應該。如果家長總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那么,長期以來,孩子耳濡目染,就會認為只有拳頭才能征服別人。這樣的話,他就不會覺著打人是不對的。所以,他上學時,稍有不對,就喜歡與人打架。長大后更是喜歡打自己的伴侶,這樣一來就會給他的家庭和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
經常挨打的孩子與家長的關系越來越疏遠,舉個例子說,曾經,有個母親向人抱怨,孩子越來越不愿黏著自己,甚至連話都不愿多給她說。而孩子與奶奶卻很親近,在幼兒園里不管發生了什么事都喜歡告訴奶奶。
后來經過了解知道,這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特別嚴格,總是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從而導致孩子與他的關系越來越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