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做出一些錯誤的行為,而這個時候家長應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和指導,讓孩子往好的方面去發展,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一部分孩子非常叛逆,無論家長說什么,他們都不愿意聽。
小孩怎么說都不聽怎么辦
1、教會孩子獨立和有主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孩子廣博見聞,增長閱歷,遇事有主見,碰到問題知道如何修正自己的行為,尋找正確的解決途徑。
父母不可能時刻在孩子身邊,讓孩子擁有獨自乘風破浪的勇氣和能力,有自己生存的技能,在跌打中前進成長,這樣父母就會較少擔心掛念孩子,相信孩子能很好地照顧自己。
2、點到為止。聰明的孩子一點就通,說一遍就知道父母的意思了,說多了起反作用,嘮嘮叨叨的,孩子認為父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干脆逆反不聽了。
孩子有自我判斷能力,也是有自尊心的,老被父母說,感覺很沒面子,父母說了之后留給孩子一定的時間,慢慢消化這些道理,孩子會給你一個驚喜,看孩子的改變就好了。
3、尊重并聆聽孩子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不僅是表達對孩子的要求,還要和孩子溝通彼此的情緒、情感和想法。跟孩子確定特殊的親子時光時間,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家長要多了解孩子,找出孩子最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溝通,家長愿意聆聽孩子,根據孩子的能力提出更合理的要求,孩子也會更愿意聆聽。
4、要讓孩子知道他是被理解的。孩子都渴望被父母理解,即使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他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也并不是責罵,而是父母能感同身受。
所以當父母覺得孩子不聽話時,先要告訴孩子,“我理解你不想這么做的心情”,然后可以問孩子,“能告訴我你不想這么做是為什么嗎?”,這樣,孩子放下抵觸的心理,自然就容易聽從父母的建議。
孩子“不聽話”背后的原因
1、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在家庭成員關系中,如果存在一種“愛搭不理”的行為,孩子可能會加以模仿。家長可以回想下自己在家中,是不是也出現過這種行為,比如媽媽喊爸爸幫忙的時候,爸爸假裝沒聽到;面對爸爸的需求,媽媽會不會因為一時情緒化,故意不回應?這些“愛搭不理”的行為,如果被孩子看在眼里,會耳濡目染養成“不聽指令”的習慣。
2、孩子可能在表達不滿情緒。如果家長經常居高臨下發號施令,要求孩子言聽計從,孩子不回應,家長就反復嘮叨3、4遍,會讓孩子心情煩躁,自動屏蔽家長的話。
有時家長提的要求,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不愿意做卻又沒有能力反抗,就會采取“不聽指令”中這種消極指令來應對,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抗議。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切記要杜絕以下幾種行為
大聲吼罵孩子。有些家長看見孩子不聽話,一時氣惱就會打罵孩子,可是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抵觸和叛逆。
用“生氣”來威脅孩子聽話。不要情緒來管理孩子,父母經常生氣,孩子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就會變得沒有安全感,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傷害。
強行讓孩子執行自己的命令。父母不要覺得自己是長輩,孩子就應該無條件的服從自己,這樣孩子會覺得不公平,更容易變得不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