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之前那個喜歡黏著父母的“跟屁蟲”,漸漸變得開始疏遠父母,甚至也越來越不愿意跟父母溝通交流,這讓父母感到非常納悶,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呢?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父母經常嘮叨孩子。當孩子把自己的近況和煩惱告訴父母時,迎接他們的會是父母的批評和教育。這不僅讓孩子覺得委屈,也讓孩子再也不想事情告訴父母,否則會面臨類似的教育。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第二個原因:父母不關心孩子。有些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生活,卻總是被父母工作忙、家務繁多等借口擋在門外,這也讓他們無法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無法和父母正常溝通。
當父母有時間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卻沒有溝通的想法,也會讓父母覺得孩子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事,不愿意和父母溝通。
第三個原因:聽到的都是自己的不是。俗話說:“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父母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真的是把這句諺語應用得很到位,總是跟孩子說很多指向性很強的話語,這里面不是指責就是諷刺挖苦。
比如:“你這個孩子就是頑皮淘氣,好不了”,“就你這樣怎么可能考100分?”。父母如果說的話總是這些,放在誰身上也是不愛聽的。
第四個原因:家長和孩子的交流過于平淡。很多家長不善言辭,這部分家長不容易和孩子交流比較容易理解。但更多的家長是在和孩子交流中缺乏技巧,完全感受不到孩子的興奮點。一般這樣的情況,也是導致家長和孩子溝通少的原因。
第五個原因:不善于傾聽。孩子從小是非常喜歡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的,但是父母不好好聽,不好好理解,不和孩子共情,孩子覺得跟家長說啥也沒意思,自然不說了,因為他覺得父母不尊重他。
孩子不和父母溝通交流怎么辦
1、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事實上,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除開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開始有個人隱私觀念的原因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自己創造出來的錯誤溝通模式有關。
比如,父母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用愛來接納孩子的言行,開始變得焦慮,這種焦慮勢必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情緒。因此,當孩子在陳述自己遇到的問題時,我們父母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
2、鼓勵表達情感。教導孩子正確表達情感的方式,如繪畫、寫作、音樂等,讓他們能夠自由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3、調整家庭氛圍。創造積極、和諧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到溫暖和被理解,與父母之間建立信任關系。
無效溝通對孩子的影響
關系更加疏遠。在負面思維的作用下,孩子會逐漸疏離親子關系,彼此之間的關系只會更加惡劣。有些孩子說不定還會產生逆反心理更加記仇。家長的負面思想對孩子的打擊是很大的,得不到肯定反而全是否定,對于孩子的成長也十分不利。
父母孩子之間缺乏信任。無效的親子溝通,還會帶來信任危機,咱們用買雪糕的事情來舉例子。在沒有有效親子溝通的前提下,媽媽答應給孩子買雪糕,結果口味不對。
孩子心里覺得媽媽是在騙自己;而孩子說想吃雪糕,媽媽買了孩子又不吃,媽媽覺得孩子想吃雪糕是謊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