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母與孩子之間長期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那不僅對孩子的性格會造成影響,還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也很容易讓孩子在叛逆期期間誤入歧途,所以家長一定要改變這種現狀。
16歲兒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怎么辦
1、主動溝通,促進感情交流。孩子不跟家長交流,除了孩子們的原因之外,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有些老人過于自我封閉,不愿意和孩子溝通交流,導致孩子們不知道我們的需求和感受。
因此,我們要主動和孩子們溝通,表達我們的需求和感受,讓孩子們了解我們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要耐心傾聽孩子們的故事和經歷,為他們提供支持和幫助,促進感情交流和互動。
2、同理心的建立。在與孩子交流溝通時,設身處地地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更能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誠意,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將心比心,才會被人理解。
同理心的建立對于了解孩子有很大的幫助,不要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所處的情景能幫助父母更好的認識自己的孩子。
3、把孩子當朋友。家長可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朋友或同事一樣去對待,讓孩子感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這樣,孩子遇到什么問題也可以和我們商量。
當然,如果孩子的問題讓我們感到生氣或不悅,我們不要急著去批評或告訴孩子如何做,我們要像朋友一樣給孩子建議,孩子采納與否的決定權在孩子手上。
4、理解孩子。孩子并沒有像家長一樣豐富的閱歷,在面對外界的一些變化時,孩子會因為無力解決而變得煩悶,家長對此應該給予孩子關心和安撫,遇到問題不要急于指責,試著去理解孩子,共情孩子,讓孩子愿意對家長傾訴心事。
5、尋找有趣的話題。孩子有著濃烈的好奇心,會喜歡一些新鮮的事物。家長可以從這方面入手,了解一下孩子的興趣所在,從孩子的興趣展開話題。比如孩子要是喜歡籃球的話,可以跟孩子一起收看籃球比賽,在觀看的過程中就可以自然地引出話題。
16歲兒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的原因
1、尋求獨立。隨著孩子的成長,步入了青春期,他們所遇見的人、接觸的事越來越廣,有一定經歷的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追求獨立、追求自我,不愿意成為父母的附屬,凡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
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不需要父母的指手畫腳,由此對于父母的長篇大論式的說教與嘮叨就會產生排斥,一旦父母嘗試溝通,便會拒絕,不想聽太多。
2、父母過于嚴格。寬容平和的氛圍才能培養出溫和謙虛的孩子,而嚴肅壓抑的環境讓孩子感覺到壓迫,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會有反抗,父母越是嚴肅對待孩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就被這種嚴肅越拉越長,溝通的橋梁也會被中斷。
想要與青春期的孩子好好溝通,父母應該怎么做
別太“父母”。在孩子面前放下父母的架子,避免強硬態度,不然會影響親子關系,并會令孩子有恐懼心理。
減少指責。簡單而粗暴的指責會讓孩子大失信心,并改變對自己的評價。父母應該變指責為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本質與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在反思中進步。
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在孩子的叛逆期,父母不妨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和自由空間,讓他們有自主決策的機會。例如,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作息時間,選擇自己的課外活動,這樣可以更好地施展他們的才能,并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除了給孩子自主權外,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家中創造一種親切、溫馨的環境,讓孩子感覺到家是一個安全的港灣,他們可以訴說自己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