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其實孩子還小,犯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錯之后不改正,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寬容,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膽量承認錯誤,承擔起他應該要負的責任。
發現自己家孩子偷錢還撒謊該怎么辦
1、家長不要把孩子偷錢撒謊的事情嚴重化。關于小孩拿家里的錢的事,父母不要輕易上綱上線,說他是在偷錢。偷錢是涉及道德感的一個詞,而十歲的孩子通常不會把拿了自己家的錢的行為解讀為“偷”,只是知道未經允許,拿了錢被發現后有可能會挨罵。
如果父母對他這種事先不報告的行為判定為“偷”,將會對孩子的脆弱心理造成很強的道德壓力,給他留下情感創傷的體驗,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問題的人,這樣的教育結果顯然是負面的。
2、家長要考慮孩子的感受和處境。把批評當作教育的方式過于簡單,小孩在偷錢這件事中,體驗到的是焦慮失望、憤怒、無助,為什么會撒謊?撒謊是人面對不利于自己的問題的時候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他不知道拿家里的錢這件事被發現以后,受到什么樣的懲罰、懲罰有多重,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得起。
所以他會盡可能把事態輕描淡寫,盡可能把懲罰的力度降到最低。每一個人對事物的反映跟他的判斷力有關,他無法真實地談及問題的實質,是有他的合理原因的,他要進行自我保護,所以“撒謊”不是真的撒謊。
3、家長需認識到孩子偷錢撒謊的性質。孩子因為拿錢而撒謊,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欺騙,而是一種臨時的“應變”,這種應變無論對于兒童還是成年人都是不能完全避免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當然我們要培養孩子面對現實和承擔后果的勇氣和責任心,但是只要孩子不形成習慣,就不用過于擔心。
自己家孩子偷錢的原因
1、所有權不清晰。四五歲的孩子,他們看似年齡在漸長,但是心理卻依舊不成熟。在這些孩子心中,對物品的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甚至不能準確的區分“你、我、他”。在孩子看來,父母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所以才會想著去偷錢。當然,他們更不懂偷拿東西的行為是卑劣的。
2、金錢觀錯誤。可能之前,父母對孩子一直有求必應,所以他們養成了高漲的消費欲望。對于喜歡的東西,總想著讓父母購買,畢竟之前沒有被拒絕過。人的欲望都是無法填滿的,最初孩子想要的是一根棒棒糖,但后來可能想要一筐玩具。父母若是此時拒絕,他們就會想著去偷拿錢財,好方便自己購買。
3、管控太嚴格。與有求必應相對立的是父母的過分管教,為了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嚴格控制他們的日常花銷。哪怕是必須的學習用品,父母也要權衡再三,甚至不斷的說教。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心理,他偷錢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擺脫父母的掌控,然后獨立去支配自己的喜好。
發現自己家孩子偷錢還撒謊,家長教育要注意兩點
1、不當眾教育。不管怎樣,偷錢都是一項不光彩的事情,父母最好不要擺在臺面上來說。就算特別生氣,也要暫時壓制怒火,私底下解決這一問題。人多的時候,請給孩子保留一些尊嚴,不讓別人知道他的壞習慣,然后指指點點。
當眾讓孩子認錯,只會讓他們感到屈辱和恐懼,從而加深說謊的頻率。明知道父母會責罰自己,如何敢說實話呢?
2、不翻舊賬。就算孩子之前有過偷錢行為,只要他認識錯誤,并且及時改正,那父母就要讓這件事快速的翻篇。很簡單,不給孩子隨意貼標簽,避免標簽效應影響他們。同時,也不要總是翻舊賬,很容易使孩子討厭自己。
不翻舊賬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隨著年齡增長,很多孩子都不愿讓父母在人前“揭傷疤”。過去的事情,不管好壞,都不予終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