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年紀越來越大,很多家長發覺和孩子溝通越來越少了,有時候家長甚至都不知道如何開口和孩子交流了,其實是家長經常以前的低質量聊天體驗,導致孩子長大不相信家長真的在乎自己的感受,也不愿花時間好好聽家長的想法。慢慢的孩子會拒絕和家長分享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那么,孩子不和家長說話該怎么辦?
孩子不和家長說話該怎么辦
1、家長多積極的傾聽
家長不能就是只聽不說,不輕易打斷孩子發言,不隨意評判孩子,不批評孩子的想法,不使用非文明語言回應互動。這樣每次溝通都會促進家長和孩子更加親近,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安全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也看到對方在認真傾聽。健康的溝通促進家長和孩子的關系。傾聽是溝通的第一步。
2、多用接納性的語言
大多數家長在跟孩子聊天時,喜歡用語言否定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的感受被家長否定后,孩子會認為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并因此產生愧疚感,失落感,從而不想再與家長繼續交流下去。所以,家長在日常聊天時,孩子需要的是家長了解孩子的感覺,接納孩子的感受,并給予認同和支持。
3、和孩子多用恰當的肢體語言回應
研究表明,人們溝通中的信息只有7%是通過言語傳達的,38%是通過我們的語氣語調,55%是通過我們的身體語言。如果家長對孩子發出的聲音回應少或不回應, 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沒有價值的。比如,家長和孩子聊天時,家長嘴上說,“我很關心你,很在乎你”,身子卻坐在沙發上,目不轉睛地看著電視劇,或者做著自己的事情,孩子是感受不到家長的關愛的。家長應行動和語言一致,讓孩子看到自己積極的回應加深和孩子的溝通。
4、調整對孩子的關注重心
家長不應該是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排名,是否考得上重點學校,更不把孩子的表現與自己的面子掛鉤。而是首先關心孩子的身心是否健康?關心如何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品格?幫助孩子樹立人生夢想及做生涯規劃。
5、多給孩子一些肯定贊賞
每一個孩子內心深處無不渴望獲得肯定。事實上,自信是無法無中生有,需要獲得肯定與贊賞,是提升孩子自信的最重要來源。反過來說,如果家長經常受到責備與否定的孩子,孩子自信必定低落,甚至自卑,無法產生學習動力和興趣,也不愿意和家長進行交流,天長日久,孩子就習慣性地選擇“閉嘴”。
孩子不和家長說話該怎么辦,首先家長要忍住不打斷,不指責孩子,在糾正孩子的行為之前,家長要先贏的孩子的心。家長不僅僅要學會傾聽孩子想法,還要保持在傾聽同時用心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在反饋孩子是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不要害怕,因為父母永遠會支持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