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只看重結果,但是孩子更看重的是此時此刻的感受,這也是很多家長跟孩子溝通交流的時候,孩子都選擇回避,不愿意跟父母交流。那么,媽媽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讓他們聽話?
媽媽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讓他們聽話
1、要學會傾聽
對于孩子來說,全神貫注的傾聽可能是對他最大的尊重。有時候,簡單的“嗯”或“噢”也好過頻繁地提問。在家長安撫孩子的時候,并不一定要馬上找到原因,過多的詢問有時候反而會給情緒不佳的孩子更多的壓力,反而是傾聽會讓他們更加自然和放松。
2、用最能維護孩子自尊的方式尋求合作
家長要求孩子做事情時,往往會認為家長是主導,而孩子是需要被支配和督促的一方。沒有人喜歡被他人指責、威脅和命令。所以孩子常常會對家長提出的要求視而不見。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轉換一下思維。孩子與家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家長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尋求合作。怎樣才能與一個人更好的合作呢?前提一定是尊重。對于孩子來講,就是選擇最能維護他自尊的方式予以回應。
3、理解共情,換位思考
孩子玩積木正開心,這時你讓他收拾積木做作業。換你,你會怎么想。肯定是不滿,而不是覺得媽媽說的有道理,我要去做作業了。這個時候,寧可多花點時間,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等交流時,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4、多點鼓勵,多點表揚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小孩子也一樣。在日常生活中,小孩子被多夸獎、鼓勵,他們會更有成就感,也更自信,也越來越愿意和家長交流。不要和別人家孩子比較,這件事能不能做。這樣不僅打擊自信,更讓孩子不想和家長交流。
5、清楚的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意思
同樣的一句話或者一件事,在父母和孩子那里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父母在向孩子提出要求時,一定要清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如果你的要求很模糊或是很含蓄,就很可能造成誤解,甚至還會遭遇孩子的反抗。因此,父母在定規矩、爭取孩子合作時,必須把話講得清清楚楚。
媽媽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讓他們聽話?如果想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傾聽,要尊重理解孩子,其次要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與孩子合作,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孩子才會愿意和家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