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要區(qū)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tǒng)稱為仄聲。
一二三四聲怎么分平仄
一聲二聲字是平聲,三聲四聲字是仄聲。例如媽麻馬罵,媽一聲,平聲;麻二聲,平聲;馬三聲,仄聲;罵四聲,仄聲。
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jù)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四種聲調,稱為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余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tǒng)稱為仄聲。
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對聯(lián)平仄的正確方法
1、要求
對聯(lián)平仄的要求字詞意工整、讀音的抑揚頓挫、瑯瑯上口。
2、規(guī)則
(1)句腳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聯(lián)語,每一分句的句腳字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桿”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guī)則。
(2)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聯(lián)句,只要從上列任意一個“平仄桿”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馬蹄韻規(guī)則。下聯(lián)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聯(lián)相反。
(3)完全符合“平仄兩兩交替”規(guī)則的聯(lián)句稱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稱為“變格”。
七言絕句的平仄規(guī)律
七言絕句(七絕)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即:①平起首句入韻,②平起首句不押韻,③仄起首句入韻和④仄起首句不押韻。
上述四種平仄格式雖看起來變化各異,但無外乎在其句中的平仄上均嚴格遵循著“替”、“對”、“粘”的規(guī)則。現(xiàn)以格式①為例作一具體分析,一旦明白其中規(guī)律,則各種平仄格式便會順手拈來。
平起首句入韻,即表示首句平聲開始(格律詩的平仄注重點均在句中2、4、6及句尾位置),句尾以平聲押韻。依照“替”的規(guī)則,七言格律詩2、4、6位序的平仄必須依次交替(變化),這樣2位平,4位仄,6位再平,尾字押韻必須平,其基本平仄格式就確立了:(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這里補充一點的是,七言格律詩句在避免出現(xiàn)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弊病的前提下,其1、3、5位序的平仄是可平仄不計較的(下同)。
依據(jù)“對”的規(guī)則,七言絕句的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間,在關健位序對應的平仄必須對立(相反),又因七絕的第二、四句必須一押韻(押平聲韻),這樣第二句的平仄格式就為:(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再依據(jù)“粘”的規(guī)則,七絕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相當于格律詩兩聯(lián)句相鄰的兩句)在關健位序對應的平仄必須一致(如同粘貼般),第三句句尾又必須是白腳(不押韻),這樣第三句的平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平仄仄。
第四句又與第三句相對: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總體就是:平起首句入韻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