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之間愉快的溝通方式,更有可能贏得孩子的配合,而不是抗拒。只有尊重父母的感受,不評判他們,孩子才會愿意與父母交流。以下就是父母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模式。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模式
1、共振互動型
這種類型的溝通模式是母親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與孩子共振,并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
2、以母親為中心型
這種類型,孩子是要跟著母親的行為來做出反應的。孩子就好像是母親的玩具。
3、無關反應型
雖然有的父母在孩子與他們說話時,也有回應。但是,他們的反應與孩子所關注的內容完全不相關,這種反應被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萊因稱為“無關反應”。
4、情感逆轉型
情感逆轉型的人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反人類情感。所謂“反人類情感”,就是與正常人的情感反應相悖。這樣的母親似乎專門和孩子的真實感受過不去,總忍不住要逆轉孩子的情感。
父母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模式
1、不要判斷,只確立感受
無論孩子做什么,父母都不應該評判他們。只需回應孩子并建立他們的感受。
孩子在玩的時候,有的家長會脫口而出,“你怎么弄得這么亂?”“你應該這樣玩,把它們放在一起。”這是在評判孩子。
本來玩得很開心的孩子,突然沒了興趣。讓您的孩子在沒有判斷力的情況下玩耍。孩子開心的時候,就對孩子說:我看你玩得很開心!只需描述您觀察到的內容。
2、不要試圖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
父母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就是試圖解決彼此的情緒。他們認為孩子不應該有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丟了心愛的小金魚,哭著對媽媽說:“小金魚死了,我想念小金魚。”不顧一切地安慰孩子,父母立即給出了解決辦法:“別心疼,媽媽以后給你買東西。”這樣的回應只會更傷害孩子,讓他覺得你不在乎他有多難過,不明白他有多愛金魚。除非孩子想再買一條金魚。
有時候孩子說的話不是要父母幫他們解決問題,而是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所以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或者回應他們說:
“是的,媽媽知道你不高興。”
“我也心疼小金魚。”
這樣說,孩子就可以充分體驗“失落”的感覺,逐漸變得自然和平靜。
3、拒絕孩子并不會傷害孩子
父母非常愛自己的孩子,有時不忍心拒接孩子。他們認為,一旦拒絕孩子,孩子會感到很不舒服,會受到傷害。其實孩子并沒有那么脆弱,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拒絕孩子,那么等孩子長大了,父母又該如何拒絕孩子呢?
在家庭中,父母要為孩子立規矩,讓孩子從小就有規矩意識。并且要以善良和堅定的態度這樣做,這是積極紀律的核心。
父母需要與孩子一起安排有趣的時間,并在適當的時候激發他們自己思考:
“寶貝,你玩手機多久了?”
“你現在該怎么辦?
“你關電話還是我關電話!”
如果孩子不同意,父母可以說:
“我很愛你,但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孩子不在意,父母就拿走,自己關掉。
父母與孩子溝通困難?這里有一些提示,可以讓您輕松與孩子相處
父母說不,孩子可能會哭,但父母不必太愛孩子,而是要溫柔而堅定地讓孩子看到,遵守規則。
如果父母每次都這樣做,孩子以后會知道,一定要遵守約定。他習慣了。
小孩子溝通能力差怎么辦?我們的父母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溝通上的問題。但有時不肯面對,長期逃避。以上就是父母和孩子正確的溝通模式,希望對你有所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