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很多時候,孩子有問題,是因為父母不溝通,造成矛盾,如果能溝通,孩子80%的問題,都能解決!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與人溝通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與人溝通能力
1、學會傾聽,允許孩子生氣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如果您的孩子因某事生氣,請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坐著,靜靜地等著孩子,靜靜地看著孩子,不要打斷他的話,專心聽,不要四處張望,停止手頭的工作,這是在告訴孩子:你是被關心的我們,我們在認真傾聽,注意你說的感受或問題。
2、真誠回應,表達父母的真實感受
真實地回應,而不是敷衍,真實地表達你父母的感受,而不僅僅是紀律。孩子往往非常敏感,父母與孩子交流的語氣所暗示的態度與談話的內容一樣重要,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更為重要。想想我們和朋友說話的語氣,我們和孩子說話的方式,是不是居高臨下,我們生氣時是否對孩子大喊大叫,是否逐漸成為你的“正常聲音”。
3、選擇合適的時間說話,有沖突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
一天中的什么時間是聊天的好時機?生理規律告訴我們,下午5點-7點是生理活動的最低點,急需補充營養,恢復體力。因此,孩子們放學回家、放下書包時,很難談論嚴肅的話題,因為一天結束時的疲勞使他們難以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晚飯后,心情漸漸開朗,這是一個更好的時間來發現孩子的興奮,父母可以悄悄地把它的意見潤物化。
沖突可能在所難免,原則是避免傷害孩子的自尊。批評不是攻擊。批評只針對事物,而不是針對人。以建設性意見代替批評,化批評為希望,是批評的終極價值。
4、想辦法一起解決問題
當孩子遇到問題是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給予的指導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和孩子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一些小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通過討論,方向會更加明確,問題本身也會清晰明了,有利于問題的真正解決。
如何提升孩子的溝通能力
1、定期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可以是嚴肅的,也可以是游戲般的。它們不限于形式和內容。只要是家庭事務,無論大小,都可以通過“會議”渠道進行溝通和決定。關鍵是人人參與,人人有發言權,所以是平等的。為什么要定期?定期,很容易逐漸成為一種共同的習慣,一種家庭“儀式”。
2、有專門的對話書
這是一種紙上的對話。“留言”形式對于年齡較大的孩子應該是適當的和可以接受的。對于內向的中國父母來說,寫一些不容易口頭討論的事情,比如青春期的身體健康,會更方便。用特書的原因是平時可以“回顧”一下,以后可以“細細品味”一下。
3、換信
有多少人仍然通過信件交流?信函交流的主要好處之一是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更加可控和理性。書信交流一般可以平靜,思路清晰,規則完備,在寫作中,思想觸動就會相互感動,心靈得到凈化也將凈化對方——這是多么巨大的財富啊!
如何加強與孩子的溝通?呼吁天下所有的父母,一定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做孩子的知音,在學習這條布滿荊棘的道路上與孩子共同努力,排除萬難,砥礪前行,孩子的成績一定會立竿見影! 以上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與人溝通能力的解決方法,希望對家長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