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其實是有挫敗感,害怕失敗,越害怕失敗越膽小,越膽小越容易失敗,惡性循環。父母對他們的要求和期望,以及對失敗的評價,都會導致孩子膽小,那么孩子總是膽怯怎么辦?
孩子總是膽怯怎么辦
1、改變對孩子過于挑剔的缺點的做法。觀察和發現他們的長處和進步,給予足夠的肯定和表揚,讓他們再次體驗成功的喜悅,重建自信。
2、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困難和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和老師可能會隨口對孩子說“這很容易,你很笨!”也無意中否定了孩子的能力,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所以,為了保護自尊,家長要多給孩子肯定。
3、改變孩子對失敗和成功的錯誤認識。當孩子面臨失敗時,不要老是罵他“笨”,質疑他的能力,發現自己不夠努力或者學習方法不對,是家長的任務。
家長也可以用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例子來告訴他們,失敗和成功是學習和訓練結果的標志,失敗只是說明學習水平不夠,只要努力學習,就會成功。
4、加強兒童心理承受能力的訓練。父母可以與孩子分享失敗的經歷,比如談論過去的失敗和經歷,或者與孩子一起參加競技活動,分享成功和失敗。
同時可以訓練孩子“負重”,即讓孩子承擔一些艱巨的任務,努力就能完成,就能得到肯定和表揚,不努力就會失敗,會受到批評和懲罰。
孩子膽小的原因
1、過度保護父母,有的家長對孩子保護的太多太細,怕任何不適應,總是帶著孩子,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強烈的心理依賴和保護意識。
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過多的限制,比如孩子碰茶杯,大人喊:“別動,看!破了”;孩子摸掃帚,大人說“別扎著你,多臟,快放下”等等,導致孩子不敢從嘗試和實踐中獲取知識、經驗,從而膽怯。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保護性慣性持續存在,未能根據孩子的發展能力適當地“放手”。其實,正是這把“傘”,讓孩子膽怯了。
2、心理陰影,有的孩子看過一些可怕的電影,聽過一些可怕的故事,讓孩子的心理產生陰影,導致孩子膽小。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會說這樣的話:比如“不聽話,就會被送到壞人手里”、“別亂跑,小心撿垃圾的來騙你”等等,這種“大壞狼”的話無形中造成了給孩子一定的心理壓力。孩子會認為外部環境是危機,首先是有防御心理或逃避心理。
3、生活中的一些偶然事件,如火災、流水等,會嚇到孩子……這些經歷,在孩子的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陰影,也會使孩子膽怯。
4、孩子接觸太少,不適應陌生人和群體。有的孩子從小就很少與人接觸,除了父母、長輩,很少與同齡孩子一起玩耍,很少有機會走親訪友。這也會使孩子的溝通能力萎縮,害怕看到陌生人,害怕在人面前說話。
孩子總是膽怯怎么辦?家長應該找出小孩子為什么膽小害怕,孩子的勇氣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影響,當然后天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大的,我們有必要鍛煉孩子的勇氣,讓孩子消除膽怯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