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地鐵上遇到一對父子。兩人都有座位。父親低頭刷手機。沒有回話給他,或者干脆不耐煩地說,你能不能別說這么多話,小男孩感到無聊,開始拉著他的父親。他用力拉得疼,父親沖他喊道,“你在干什么?無聊不無聊啊!”
男孩的眼睛迅速紅了起來,毫不猶豫地扇了父親一巴掌。爸爸生氣了,推了他一把。
小男孩沒有坐下,直接倒在地上,像一頭暴怒的小獅子,對著父親又抓又咬,哭著,圓圓的眼睛里是憤怒的。
父親試圖綁住男孩的手,但男孩咬住了他的手,痛苦地嚎叫著,扇了他兒子一巴掌。
男孩完全失控,兩人發瘋似的打起來,踢打他的父親,地鐵上的人紛紛躲避,不知道該跟他們說什么。
這場鬧劇以雙方失敗而告終,兩人氣喘吁吁,互相說著傷人的話。旁邊的人紛紛議論。
只是,人總是看別人很清楚,放自己的身體往往無法控制情緒。想想看,我們有沒有對孩子這么生硬不耐煩的態度?
當他們的感情受到傷害,他們以憤怒和仇恨進行報復時,我們不知道為什么孩子會如此暴躁。
小孩子脾氣太暴躁怎么辦
解決方法很簡單。只有一個
當孩子脾氣越來越壞的時候,破解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耐心,如果沒有,那就多一點耐心。
孩子小的時候,哪怕只是路邊的螞蟻,也可能會產生很大的興趣,蹲在那里用小棍子戳戳。
然而,看慣了陌生世界的我們,能不能體會一下忙碌的螞蟻和孩子們的樂趣呢?你能不能平靜地停下匆忙的腳步,心滿意足地等他們起來?
我們是否都認為這很無聊并強迫我們的孩子做我們計劃的事情?于是,孩子玩的不開心,開始鬧情緒,但我們卻覺得孩子不講道理。
忙了一天回到家,什么都不耐煩,連基本的交流都是冷言冷語。
我們沒有滿足孩子的小需求,而是認為她是在制造場景并訓斥她。雖然總會有遺憾、尷尬,但是,傷害已經造成。
孩子,永遠是最敏感的,他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模仿,不分是非接受。
當她的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時,她就會變成我們認為的孩子,她會生氣,會大喊大叫,會在她不喜歡的時候扔東西。
所以我們給了他們一個標簽:“脾氣暴躁的孩子”。這對孩子們不公平。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當他們發脾氣時,我們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做,但最基本的就是——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