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便會開始變得叛逆,而此時家長甚是頭疼,叛逆期的孩子還會做出很多不計后果的舉動,導致家長和孩子間的關系惡化。那么,當家長面對叛逆期孩子玩游戲上癮怎么辦呢?
叛逆期孩子玩游戲上癮怎么辦
不僅僅是叛逆期的孩子愛游戲,我們很多大人也愛游戲并且沉迷其中。
所以,沉迷游戲與叛逆期沒有必然聯系。
很多孩子玩游戲,剛開始是看別人玩,覺得好玩,玩著玩著就沉迷其中,現實中的不如意,都能從游戲的虛擬中找到慰籍,或者成就感、滿足感。
現在的游戲很多都很有設計感,很能抓住孩子的心。適當玩玩還是可以的,但沉迷其中就有害無益了。
實際上,沉迷游戲的孩子,大部分是學業困難或家庭或多或少存在問題的孩子,還有少部分是孩子在特定時期未得到足夠的關懷所致。
家長不能單純把孩子愛游戲歸為自制力差而暴力制止或反復念叨,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改善:
1、陪孩子玩一把
首先讓孩子覺得家長跟他站在一起(孩子一定很意外),而不是對立面,一起玩的過程也可以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時與孩子建立起“革命友誼”。
2、了解孩子愛游戲的原因
了解孩子確實是有想要逃避的事情,家長才能有的放矢地幫孩子面對問題。
家長要有同理心,始終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說教的立場。
家長要有耐心,孩子可能一開始不會承認“學習不好,追趕不上了”,家長不要逼問,要順著孩子講,讓孩子自己開口講出來。
3、解決問題
了解了孩子愛游戲的原因,接下來是解決問題。但是,不是家長去解決,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協商解決。
比如可以說,“感覺數學總是學不好,孩子,這不怪你。爸爸/媽媽當年也是(孩子一定會好奇后來怎么樣了),后來……爸爸建議……你覺得怎么樣?爸爸相信你!”
共同協商的結果,會讓孩子自然地負有責任感,不用家長催促念叨孩子就能自己努力做到。
4、鼓勵、信任和愛
很多時候,家長的氣急敗壞和大喊大叫,會讓孩子逆反或者“自動屏蔽”聽不到。
孩子此刻的心理可能是“爸爸根本就不在意我、只在意成績,爸爸一點都不愛我”或者“反正都這樣了,就這樣吧”。
鼓勵、信任和愛,是馴服“壞小子”最好的利器。當爸爸跟孩子說,“兒子,那游戲不錯,哪天再帶爸爸玩一把”,孩子很可能會告訴你,“真幼稚,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是不是比你直接質問,“最近有沒有好好學習?游戲影響學習,少玩點”之類更好。
5、對于年齡較小(學前)的孩子,要引導
幼齡孩子玩手機、iPad都是跟大人學的。家長只要不在孩子面前玩,同時帶領孩子玩一些有意義的游戲或室外活動,孩子很快會忘掉手機、iPad。
叛逆期孩子玩游戲上癮的原因
游戲當中可以體現個人英雄主義。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是得不到外界的尊重,在游戲中卻不會被這樣對待,這里完全是以實力說話,如果你對游戲有獨到的見解,有可能會闖出自己的天地,獲得他人的尊重,正好彌補了孩子在現實當中的缺失。
游戲中發泄自己的不滿。當孩子在現實當中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后,心中便會產生不滿,而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現或發泄出來,于是需要一個發泄情緒的媒體,游戲當中的場景正好就滿足了孩子的需求,他們可以去打怪,找人PK,將不滿發泄在這上面。
游戲中有和自己“同病相憐”的人。孩子心中有太多不滿,卻又不敢向身邊的人傾訴,而游戲當中的人大家都互相不認識,向他們發發牢騷也可以發泄自己的不滿。而孩子在游戲中遇到了一個和自己有相同“遭遇”的人,在游戲中互相傾訴,變得無話不談,游戲也只是變成他們之間的媒介,重要的是他們之間的“惺惺相惜”。
游戲讓孩子脫離現實,走進想象中的世界。現實是一個江湖,而游戲是另一個江湖,現實中的江湖讓自己受挫,滿足不了自己的欲望,于是便前往游戲這個江湖,這個江湖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各種各樣的技能,有自己可支配的財富,這才是他理想中的世界,一個自己能做主的世界,其實也映射出了孩子在現實生活當中的短處,他們無法揮金如土,無力與外界對抗,他們覺得現實中的自己是失敗者,只有在游戲中才能找到成功。
雖然有些游戲有一定的教育意義,或者能夠教給孩子某種技能,但是很多孩子花在玩游戲上的時間實在是太多了。沉迷電子游戲已經被證實會引起兒童肥胖癥和認知問題。雖說沒有必要將電子游戲徹底打入十八層地獄,但是你可以通過設立界限和尋找其它有趣的活動作為代替,控制孩子接觸電子游戲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