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很多父母都不愿意讓孩子參加勞動,好吃好穿的供養(yǎng)著,父母寧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待遇,久而久之就把孩子給寵壞了,那么,孩子不想吃苦怎么辦?
孩子不想吃苦怎么辦
1、鍛煉孩子,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會擔心孩子煩,甚至幫孩子穿衣服,這樣不好。父母要鍛煉孩子,讓孩子做簡單的事情,比如穿衣打扮,讓孩子多嘗試多學習,自然會減少對孩子的依賴。
2、給孩子設定人生目標
許多孩子喜歡吃美味的食物,玩他們喜歡的玩具,但他們不想干活。作為父母,可以獎勵孩子喜歡的食物和玩具,鼓勵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后再給孩子食物或玩具,從而慢慢消除他們不想吃苦的思想。
3、父母鼓勵孩子多做
很多父母在聽到孩子的抱怨后都處于一種關愛的狀態(tài),幫助孩子完成工作,卻不知道這影響了孩子的成長。父母可以鼓勵孩子,或者讓孩子多動手做自己的事,慢慢就好了。
家長該如何糾正孩子不想吃苦的思想
1、培養(yǎng)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以后,有些事情就是力所能及的,所以家長可以培養(yǎng)孩子日常的房間自己整理、洗自己衣物等。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可在孩子做了一些家務后,給他們一點鼓勵,如獎勵小禮物,或帶孩子出去玩。
或用累計獎章的方式,做完一天的家務就給一個獎章或者一朵小紅花,累計一定數量的獎章后就可以換取獎品。同時,玩游戲、講故事等也都是鼓勵孩子做家務很好的形式。
2、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示范
孩子可能并不能分的開哪些是家務哪些是玩樂,所以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才能完整的做完一些事情,孩子的行為習慣通常是從父母那里學習到的,其中同性的父母對孩子的示范作用更大。
因此,要想孩子勤快起來,父母在生活要向孩子展示良好的習慣,和正確的引導,讓孩子體會到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個人的辛勤勞動來創(chuàng)造的。
3、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生活習慣
家長不要總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懶散行為,對孩子的要求過高,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不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兒童是具有可塑性的,作為家長應該適時引導,耐心教育,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制力和責任心,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
孩子的行為習慣通常是從父母那里學來的。所以,想要孩子勤奮,父母就要讓孩子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讓孩子意識到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需要個人的努力去創(chuàng)造,這種努力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就會逐漸變得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