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經常打罵父母的孩子怎么辦?父母千萬不能以暴制暴,更不能通過暴力的手段來應對,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狂躁,長期下去,孩子甚至可能還會產生仇視心理,對成長沒有任何幫助。
在家經常打罵父母的孩子怎么辦
1、不要“以暴制暴”
如果孩子對家長動手了,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冷靜下來,然后溫和處理。
可以放孩子冷靜一會,讓大家都有一個緩和的“平靜期”,既讓他看到家長是如何處理生氣情緒的,讓他知道不是所有的生氣的方式都是大呼小叫,也可以是平靜的。
同時也需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來消化他的情緒,等孩子發現沒有了發脾氣的理由,自然會冷靜下了。
2、表明底線
家長不要指望孩子會自己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更大的可能性是,孩子很委屈自己“玩”手機“玩”的好好的,卻被搶走了。
家長一定要明確的告訴他:首先,手機是家長的。其次,家長已經告訴他使用手機的時間,他是否聽的到是他自己的問題,而在家長收回手機的時候,是他打人的行為傷害到了家長,這個行為是錯誤的,是需要道歉的事情。
如果孩子想通了,道歉了,自然就成長了一步,反之,只會變本加厲的任性。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底線在哪里,也給他時間去消化。
3、不能妥協
同孩子講道理一定要方式溫和,但是態度絕對堅定,一定要把這種“暴力”行為,扼殺在搖籃里。
不要小看孩子察言觀色和欺軟怕硬的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守住家里規矩,要有原則性,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含含糊糊,讓孩子鉆了空子。
孩子敢動手打人的原因
1、孩子模仿來的
模仿力很強是孩子的一大特點,在與外界接觸過程中,在游戲、視頻、繪本里,一些涉及暴力打斗使感官刺激比較強烈的情節,特別吸引孩子,由于孩子的分辨能力還很差,覺得好玩、有意思,逐漸模仿學會,遇到問題或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下意識地用武力來解決。
2、家長溺愛造成的
很多家庭對孩子特別溺愛,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造成孩子特別任性。比如有這樣的奶奶,孩子摔倒了,把孩子抱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加上這句話:“看這地,怎么回事,讓大寶兒摔著了,打它”,于是孩子伸出小手打地。
溺愛過頭,孩子無法判斷哪些行為是對?哪些行為是錯?日常判斷對錯的唯一標準就是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心情,不順心就發脾氣,抬手就打,東西拿起來就摔。
3、家庭不和會使孩子形成暴力傾向
夫妻不和睦的家庭,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打罵吵架,不僅會讓孩子感覺到沒有安全感,經常帶有一種不安、急躁的情緒,而且還會讓孩子認為解決矛盾的方法只有吵架、打罵。
這樣的孩子會形成一種簡單粗暴處事心理,長大以后,遇事也不會靜下心來考慮理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而是選擇簡單的暴力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