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其壓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孩子可能會因此出現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明明很想努力學習,但是自身實力有限,學著學著就“后勁不足”了,此時家長一定要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孩子。
高中的孩子怎么教育
1、父母要以身作則。凡是希望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自覺做到。比如少看電視,不玩游戲,不上網聊天,早睡早起,熱愛運動,不說臟話……等等,所有這些日常習慣的養成都要自覺做到,堅持下去。
2、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很多孩子認為家長的付出和愛是理所當然,不存在要感激和回報。沒有對父母的感恩意識,是孩子不聽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很有必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和愛,培養他們的感恩意識是很有必要的。
讓孩子參加一些勞動,嘗試去賺錢,了解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必須通過勞動獲得。這樣有利于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有一顆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力保證。
3、引導孩子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制定良好的學習計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興趣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根據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合理規劃時間和任務,鼓勵孩子恪守計劃,培養其自律能力。同時,家長還需要注意及時調整和優化計劃,避免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和抵觸心理。
4、理性的制定目標。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未來制定了過高的目標,對名校過于執著,無論是對于家長,還是孩子來說,都是巨大的包袱。合理的目標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夠到的目標,而不是那種需要“祖墳冒煙”才能實現的目標。
進入高中的孩子具有哪些特點呢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社會意識接近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現實有自己獨立的見解。隨著準備時間的減少,思想壓力和心理波動會更加突出,會出現自信、迷茫、放棄三種分化形式。
有信心的孩子目標明確,理想遠大,學習興趣濃厚,心理素質好,基礎扎實,方法科學,學習能力強,各科發展均衡,歷次考試成績穩定,對高考充滿信心。
迷茫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進入一所理想的大學,但由于基礎不健全,學習方法不當,成績被動,思想不穩定,成績沒有提高或下降時,更加消極。考試的時候,感覺很難考上大學,對未來很迷茫。
有的孩子基礎差,或者努力后成績沒有提高,或者學科發展不平衡,思想進入了“高考無望”的誤區,導致成績越來越差,甚至在關鍵時刻自暴自棄。
為什么高中的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了呢
傳統觀念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也同樣代表一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固有思維。而許多家長在經過打罵、斥責后卻發現,孩子并沒有按照自己的希望前進,反而與自己的隔閡越來越大。
其實此類溝通在很多家長那里起到的是“絆腳石”的作用。此類家長一開口就否定孩子,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所以家長們必須與時俱進,及時的調整教育方式,才能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