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是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孩子干脆直接不理父母,每天放學回到家,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那么,小孩不理父母怎么回事?
小孩不理父母怎么回事
1、父母的說話方式導致。很多孩子表示,自己做錯了事情犯了錯,父母從來不會和聲細語的和自己講問題,總是不問青紅皂白地對自己一通打罵。多數孩子表示,在父母的打擊下,孩子當然不愿意將自己的心事告知父母。
2、父母經常嘮叨孩子。當孩子把自己的近況和煩惱告訴父母時,迎接他們的會是父母的批評和教育。這不僅讓孩子覺得委屈,也讓孩子再也不想事情告訴父母,否則會面臨類似的教育。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3、父母不關心孩子。有些孩子想和父母分享生活,卻總是被父母工作忙、家務繁多等借口擋在門外,這也讓他們無法把自己的心事告訴父母,無法和父母正常溝通。
4、孩子對于自我想法有所堅持。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他們不再滿足于按照父母的想法的行事。孩子們希望自己的意識可以在行為上得到體現。孩子對于父母的“冷落”其實是對自我想法的堅持。不得不說,孩子身上的愛搭不理很有可能是一種叛逆行為的體現。
家長怎么做才能讓孩子對父母暢所欲言
1、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的家庭上。當孩子長大之后,父母就要讓孩子去外面闖蕩,不要什么事情都替孩子考慮,否則孩子永遠都長不大。父母需要做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不要過于關注孩子,把自己照顧好了,其實就是在減輕孩子的壓力,這也是對孩子好的另外一種表現。
2、尊重孩子。每一孩子都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和肯定,否則孩子是無法變得自信的。所以父母要做到尊重孩子,多去聽聽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做主的機會,不要總是去掌控著孩子,只有放開手,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3、保持適當的距離。在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在外地工作的孩子,雖然不會和父母經常見面,但是和父母的關系會很好,反而是那些整天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不是啃老就是叛逆。所以父母要和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給孩子空間,不要因為自己的原因而讓孩子感到有壓力。
想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這幾點行為要避免
1.喜歡下命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對孩子發號施令,這就使得親子關系變得不平等。命令式教育讓孩子承受了更多來自父母的壓力,這使得孩子的內心常常處于一種無助的孤獨境地。喜歡命令孩子的父母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
2.重復式嘮叨。有些父母喜歡對孩子不停地嘮叨,嘮叨使得他們在教育上的焦慮得到緩解,父母們以為多重復幾遍孩子就可以“長記性”,殊不知父母的嘮叨反倒將孩子推入了超限效應的境地之中,孩子對于父母的嘮叨變得反感、厭煩。
3.講大道理。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道理可以信手拈來,幾乎不用打草稿就可以對孩子講出一段長篇大論。但是對于孩子而言,講大道理的教育方式并不靠譜,因為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不接地氣的道理也無法得到孩子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