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叛逆期之后,與父母漸行漸遠,從無話不談變得無話可談,父母們對此也十分的苦惱。但這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叛逆意味著孩子在成長,此時父母要做的是端正自己的認識和心態,引導孩子更好的成長。
怎么對待叛逆期的孩子
1、家長應理解關愛孩子:家長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和溫暖,避免放任不管,不要過分責備孩子,應給予鼓勵和關愛,可逐漸改善孩子的叛逆想法。
2、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家長在平時應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與孩子溝通時應保持冷靜,避免態度過于強硬,避免以硬制硬,也不能夠強制執行來解決問題,鼓勵和獎勵孩子,逐漸改善孩子的叛逆心理。
3、保證孩子心情舒暢:要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應試著找出孩子抗拒心理的原因,如果是因家庭因素所導致,應幫助孩子打開心理的顧慮,使孩子的心態和心情得到放松,讓孩子逐漸接受和適應現實,有利于逐漸改造孩子的叛逆。
4、盡量融入孩子的生活:有時代溝的出現是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人們對世界的看法不同。試著融入他們的生活,看看他們平時喜歡做什么,想想他們為什么喜歡,你也可以試著去喜歡,這樣他就會覺得你更像朋友,他有什么心里話也會跟你說,你可以指導他,而不是一味地猜測他發生了什么。
什么是叛逆期
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階段。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標志。一般來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三大叛逆期-寶寶叛逆期、兒童叛逆期和青春叛逆期。在這幾段時期,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覺醒。常常表現出一些不聽話、愛頂嘴等叛逆行為,讓大人頗感煩惱。
孩子叛逆的原因
1、自我意識增長:嬰兒期的孩子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對他來說,自己和母親和世界是一體的。到兩歲左右,孩子會明確意識到“我”的存在,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要干什么,他會學習將自己和世界區分開,思考:哪些是我的,哪些不是我的。
孩子的學習和思考過程和成人不同,成人多通過思維去學習,孩子則通過實際的行動去學習,這種學習的過程,在成人看來就是“叛逆”的表現。
2、探索“我”的力量:孩子產生自我意識后,必然會對“我”的能力感到好奇。因此孩子會通過各種方式去探索自己能做什么,自己會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對別人產生什么影響。由于破壞比建設更容易,而孩子能力不夠,因此孩子通常是通過破壞性行為來判斷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通過建設性行為。
同時,由于孩子語言能力尚不發達,還不懂得通過語言來社交,因此這一時期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會有一定程度的攻擊性行為,并且會非常樂于觀察他的攻擊所帶來的效果,以此判斷他在人際關系中的地位和對他人的影響。
3、矛盾的親子關系:孩子在自我意識成長的過程中,必將經過一個矛盾的階段:一方面,他渴望獨立,擺脫父母的控制,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情感上又對父母有著依賴。這種矛盾的狀況會造成:孩子比之前更粘父母,害怕父母離開,同時又會不斷挑戰父母的權威,和父母唱反調。
這是因為孩子的“自我”尚未真正建立,在獨立和依賴之前來回游蕩。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這一現象還會不斷反復,孩子未來究竟能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父母的態度是這場拉鋸戰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