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標簽也在慢慢發生變化,比如會從之前的“小天使”、“乖乖”,變成“熊孩子”、“惹事精”等等。但只要家長正確引導,孩子就是慢慢減少一些叛逆行為的產生。
當小孩不聽話該怎么辦
1、細心觀察,對癥下藥。孩子叛逆,一方面是孩子懂的事情越來越多,內心里的主意也開始增多。當家長下達的命令與孩子內心想法不同時,他便不會聽父母的話。
另一方面是家長沒有察覺到孩子不好的情緒,發現某些問題后直接吼罵他,導致其逆反情緒加重,便會反抗父母。因而,想要根治孩子的不聽話,首先要找對根源,對癥下藥。
2、耐心傾聽。有些家長在面對孩子叛逆不聽話時,選擇的是打罵,不愿意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內心訴求。應該心平氣和地詢問孩子那樣做的原因,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不要讓孩子積累太多負面情緒,不利于身心健康。
3、放下架子。很多家長喜歡動不動就端起父母的架子,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不去關心孩子是否愿意。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尊重,讓孩子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父母自作主張。
4、就事論事,千萬不要過于嘮叨。有的父母總是抱怨孩子不會聽別人說話,往往父母的話剛開個頭,孩子就開始頂嘴。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有時成人也很少仔細聽完孩子的敘述,有時孩子說話剛開個頭,大人就自以為了解了事情的經過,然后便開始說教嘮叨,講的越多,孩子就越聽不進去。
所以,要想讓孩子“聽話”不頂嘴,我們首先要給孩子做出傾聽的示范,不要用說教式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去認真聽孩子說的每一句話,真正做到心靈的溝通。這樣,孩子才會從我們這里學到尊重、理解和有效溝通。
5、制定規則。孩子對世界是好奇的,甚至有些“膽大”,但孩子不清楚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這就要求父母為孩子制定一定的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孩子明確知道哪些行為是不該做的,而且了解做錯事是要負責任的,這樣就會減少孩子不乖的行為。
為什么父母會覺得孩子叛逆呢?
主要是因為小時候孩子完全依賴父母,父母叫他怎么樣,他就會怎么樣,不聽話打一頓就可以了。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開始有獨立意識。特別是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孩子不再是言聽計從的乖孩子,他開始有主見,會產生更多自己得想法。
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聽話,甚至會跟父母對著干。這時候父母會覺得孩子跟以前不一樣了,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開始叛逆了。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要怎么做
家長需要建立一個健康的家庭氛圍。家長需要在家庭中建立一個互相尊重和支持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家長需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愛和重視的。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耐心和理解,不要對孩子過度施壓和批評。
以身作則。父母作為孩子最親、最信任的人,應該以身作則,保持良好的習慣,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特別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經常吵架,那樣可能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難以愈合的傷疤,要將愛和溫暖傳遞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