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叛逆期的孩子,往往更需要朋友,而家長不是強勢的管理。不少家長總是習慣性的強勢,導致孩子進入叛逆期之后開始反擊,甚至孩子認為你們是這樣對我的,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對你們呢?此時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要把他看成獨立個人的人,試著和孩子成為朋友,才能更好的教育好孩子。
9歲是叛逆期嗎怎么相處
9歲是叛逆期。此階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二叛逆期”。
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要注意以下幾點:
1、學會冷靜,理智對待。在逆反期內,父母不要跟孩子斗氣較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尊重孩子,發揚家庭民主,多聽各方意見,給孩子辯解的機會和改錯的時間,不要以家長的“威嚴”壓制孩子,強制孩子屈服。
2、給予孩子適當的贊揚和鼓勵。要學會理解孩子、賞識孩子、肯定孩子。在父母賞識的目光里,教育才能充滿希望。得到父母的贊揚,孩子會變得心情愉悅,信心倍增,內心充滿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克服自身的小毛病。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數落、訓斥孩子,指責甚至打罵孩子,不僅影響自己的情緒,而且還很容易讓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
3、對待叛逆的孩子要有耐心。面對倔強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在孩子面前,父母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耐住性子,學會“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對話,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對待孩子。
或許只是短短的幾分鐘,暖暖的幾句話,輕輕的幾次撫摸,孩子的心結就能解開,就能讓孩子從極度叛逆中走出來。
4、把握好愛的尺度,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改掉一個壞習慣,遠比養成一個好習慣困難得多。在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的過程中,父母需要適時的把握好愛的尺度,應該多從情感上靠近,心靈上溝通,方法上變通。
給孩子恰當的愛。如果孩子實在頑性不改,給他一些適度的懲罰。說服教育并非是教育的唯一手段,必要的懲戒還是需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變成虐童!
為什么小孩子會出現叛逆期呢
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但孩子的任性和逆反更多的是后天教育不當造成的。
在幼年時期,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及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嬌慣、放任、遷就,過度的關愛,很容易造成任性的心理。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他們慢慢學會了自己吃法、穿衣服、做游戲,于是,他們的自我意識慢慢覺醒,自主獨立的意志也越來越強烈。
其實,“叛逆”并非壞事,而是自我意識獨立、自我主導、自我開竅的可喜表現。此時的叛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教育叛逆期的孩子的原則,家長要謹記
不打-不罵-不管-不急-不怕。
不打不罵尊重孩子人格,緩和親子矛盾。
不放任自流也不“代替成長”,讓孩子自己學會管自己。改善家長“急”和“怕”的心態,讓孩子自己替自己著急,家長學會放松自己,把握教育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