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了,甚至還步入了一個極端的境地,就是孩子非常怨恨自己的母親,對于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
兒子怨恨母親是什么心理
1、吝嗇,不給孩子物質滿足。由于家庭經濟原因,很多家長在孩子童年時期會對孩子過于苛待,對于孩子正常的物質需求也經常拒絕。
也許家長是本著節省的初衷,但是會對孩子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會讓孩子形成自卑的性格。孩子長大后對物質的需求也更渴望,還會對父母當年對自己的苛待產生怨恨的心理。
2、強權控制。現在很多家長依然存在大家長制,如果孩子違背他們的意愿,他們就會以“愛”的名義指責。通常情況下,父母的這種期待并不是完全對孩子不好。
相反,這些期待往往有益于孩子客觀地成長。但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即便客觀有助于孩子,可若以違背孩子意愿為前提,依然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使得他們憎恨父母。
3、動輒打罵。童年本應該是單純美好的,然而很多人的童年卻因為父母蒙上了陰影。只要說錯話做錯事就會引來父母的打罵,有時候成績僅僅是發揮失常了一次,或者犯的錯只是無關痛癢的小錯,但是還是會被打罵的懷疑人生。甚至父母心情不好也會打罵自己。這樣的父母又如何能讓孩子不記恨。
4、父母的過度溺愛。很多父母抱著愛的名義,不讓孩子參與真實的生活,將他們隔離在象牙塔里,他們以為是愛,事實上最終讓孩子滋生了數不盡的恨意。
孩子怨恨母親該如何引導
1、查找原因。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是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當讓孩子怨恨,還是因為孩子遇到什么事了,把原因思考清楚后才能去找解決的辦法。同時,作為父母也要反省自己。為什么孩子會這樣,相信跟家長還是脫不了干系,所以要認真反省自己,找到問題的根結。
2、不要經常指責孩子。所謂人無完人,沒有人說不會犯錯,尤其是年紀尚小的孩子,正在就處于快速學習的一個階段。可能難免有做不好的時候,可能考試也不是每次都考那么好,這時我們父母不要一味的去指責孩子的缺點,那你的指責可能會撲滅孩子積極的學習。
3、給孩子多一點獨立成長的空間。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家庭關系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要有一個度,給予對方適當的關心,太少了會使對方感受不到被尊重,太多了又會使對方抵觸。
學會留白,使雙方既能感受到對方的關心又不至于冒犯。有時候給予孩子太多的愛,只會讓他覺得這份愛太沉重,他接受不來。
家長該如何拉近親子關系
學會和孩子商量。很多時候親子關系的破裂在于父母的太過武斷,很多父母在家里都是秉承說一不二的原則,這讓孩子感覺到壓抑。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跟孩子商量問題,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尤其是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只有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父母才能懂得自己的錯誤才能加以改正,并且隨著交流深入,孩子也會比較能夠采納父母的建議,而不再像之前那么排斥。
珍惜跟孩子深度交流的機會。父母與孩子應保持定期定量的深度交流,深度交流可以包括孩子的心聲、孩子的困擾、孩子對于父母的想法等等。
當然,父母也應該主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被依賴的,這樣孩子才能愿意將父母當做知心人。
不少父母在面對孩子思想,跟自己不一的時候就會開始指責批判,這樣的做法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變得不愿意跟自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