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青春期,往往情緒波動較大,容易暴躁,以往順暢的親子溝通也突然“告急”,讓父母和子女均感到痛苦和困惑,甚至心力交瘁,以至于家長一度不想管孩子了。此時又該如何處理呢?
對孩子失去信心不想管了怎么辦
家長感到失望的時候,需要做出改變的往往不僅是孩子,更應該是家長自己,是家長的期望值。家長的期望值變了,心態便變了,看待孩子的眼光和教育行為也便變了,和孩子的關系也便改變了。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家長對孩子也就少了很多失望,孩子也就多了很多快樂。
家長要科學、全面、深入地分析孩子的個性特點、心理狀態,真正了解孩子、支持孩子,全景、辯證地看待孩子的個性化成長。“龍生九子,各有不同”,更何況來自于不同家庭的學生。
無論是老師也好、家長也好,我們要能科學分析孩子的尺短寸長,尊重孩子的天然稟賦,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發現他的興趣、愛好、特長,并引導其努力做到揚長補短。
家長對孩子失去信心不想管的原因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識的覺醒,開始改變依賴父母的天性,渴望獨立,不再喜歡由別人帶著走。當雙方無法敞開心扉平等相待時,孩子就會反感家長的做法,進而造成兩代人思想上的沖突與矛盾。
有的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不把孩子的這股“邪勁”壓下去,孩子就有可能變壞。于是父母采取強硬的措施,非打即罵。漸漸地,孩子表面上恢復到以前那個言聽計從的“乖孩子”,實際上,已關上了心靈深處那扇與父母交流的門。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擁有自己的小天地,父母不要自作主張將孩子的時間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滿滿的。要將時間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對安排的不合理處,父母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議,千萬不要全盤否定。
同時不要總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其他孩子的優點比較。與孩子交流,父母不要老以學習成績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父母交流的動機。交流時,父母可以從家事入手,等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后,再談正事。
青春期正是孩子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青春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父母的良好言行也能給孩子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叛逆不聽話、家長管教無果對孩子失去信息,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用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育孩子。隨著孩子不斷長大,我們作為父母也要進行持續不斷地學習,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時,我們能夠用“愛的智慧”推孩子一把,成為孩子一生的導師。而要學會“愛的智慧”,就需要不僅愛孩子,還要學會科學地孩子。
父母能夠跟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成長中的問題,聚焦于問題解決而不是情緒的發泄,做科學的父母而不是任性的父母。這樣用科學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出現叛逆行為的概率會相對小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