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行為能力也越來越完善,如果家長不能給予他們恰當的教育和引導,那孩子很可能會做出一些不尊重父母的行為,比如打罵父母。
孩子打媽媽應該怎么處理
1、保持冷靜。家長不要與孩子對罵,甚至大打出手,如果小的時候沒有打過他,或者說很少很少打他。這時你們錯過了用“打”來教育孩子的機會。孩子小的時候,適當的“打”也是很必要的,如果他犯的錯誤很重,就要大。目前,當再孩子罵你們時,不要與他對罵,等他冷靜了,在心平氣和的跟他講道理。
2、父親要及時的站出來。站出來做什么呢?先要表達對這個事情的態度,要堅決,強烈!父親要拿出一個男人的擔當和魄力,做好榜樣,這次處理不好,下一次孩子還會打媽媽!男孩子的教育,越到后面父親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因為你就是孩子的樣板,不管你有沒有認真去教他。
3、善于傾聽孩子不良情緒。爸爸媽媽不要害怕孩子有負面情緒,日常生活中要密切關注他的思想變化。當孩子因為遇到有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做事總是不順心等問題。
感到有壓力,出現負面急躁情緒的時候。要及時和孩子溝通思想,傾聽他的煩惱。同時家長要學會幫助孩子泄壓,讓孩子學會心平氣和的面對一切。
4、給孩子立規矩。為什么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立規矩?難道只是放飛孩子的天性?這是因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反對任何約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但是,從來沒有這樣的社會,人從出生后,就必須要服從規則。家庭有家庭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立規矩,就是適應規則。
孩子因為小,不懂。但是我們成人懂,所以,必須由父母來給孩子立規矩,這個規矩立得越早,孩子就越有規矩。在家里,遵守家庭規則,在社會,遵守社會規則。如果不立規矩,就會出現打父母的情況。
5、關愛孩子。有的孩子喜歡打人其實就是想博得家長的注意,所以為了解決孩子打人問題,家長就應該關心孩子,多注意孩子的身心發育,讓孩子獲得自信心。家長也可以表揚孩子的優點,從而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爸爸媽媽的愛與關懷。
6、全家反思。這次事后建議全家要開一次家庭會議。會議的內容就是每個成員,先自己找過錯和原因,子不教父之過。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是有一個失職的家長。每個人都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主動承認過錯,也是一種擔當,和態度。
孩子打媽媽的原因
1、無底線的溺愛。家長都很愛孩子,但是愛也是需要分寸的,毫無原則的溺愛是鑄成悲劇的導火索。如果讓男孩每次“發脾氣”都能達到目的,就會讓誤以為“發脾氣”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從而發泄情緒時總是大喊大鬧,甚至會動手打媽媽。
2、家長對孩子限制太多。不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對他的想法采取一貫忽視的態度,兒子只能通過發脾氣的方式表達抗議。這樣會導致親子關系的疏遠,孩子不再想和家長溝通交流。
避免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教育方式
父母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有些孩子會打人,由于父母有打人行為,孩子有看到,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當孩子會打人的時候,父母要檢討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動手打人的習慣。
教會孩子宣泄情感的方法。孩子會遇到一定的煩惱,宣泄煩惱、憤怒的方法非常必要。因此,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向大人傾訴內心情感,耐心傾聽孩子的感情,釋放孩子當時不愉快、壓抑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