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天天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社交范圍也在一步步擴大,但由于青少年的意志力比較薄弱,常常會因為從眾心理而做出一些不良行為,比如打架,說臟話,頂撞父母等等。
孩子學壞了父母怎么辦
1、要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當孩子所做的從眾行為是不正確時,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糾正,從眾不代表著盲從,如果不經過頭腦思考,無論好壞都追隨著大流,那就是盲從。
父母要教導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要進行理智的分析,根據自己的行為來判斷對錯。就好比孩子罵臟話,家長可以問孩子:“如果我用這個臟話來罵你你會愿意嗎”,這種換位思考能有效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
2、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恰當的。父母的及時糾正會讓孩子明白,大家做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自己要有理性辨別的意識。家長的糾正讓孩子更加積極主動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父母的提醒讓孩子對于“盲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
3、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三觀。家長要以自身為榜樣,讓孩子養成正確的三觀,以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平時的所作所為,提高孩子辨別旁人好壞的能力。
家長還可以多給孩子講些歷史名人小故事,讓孩子形成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這樣孩子不僅有著牢固的知識儲備,還有著強烈的自信心,就能更加從容地面對生活。
4、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和接納。只會否定孩子的父母是無法養出勇敢表達的孩子的,所以父母有必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讓孩子可以放心地進行表達,父母的尊重和接納,讓孩子更加容易勇敢地進行自我表達。
5、正面引導,給孩子做示范。當孩子出現了不良行為之后,家長除了制止孩子的行為以外,還需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正確的示范。
孩子不僅喜歡模仿同伴的行為,更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家長要通過言行讓孩子知道什么才是正確的、文明的行為,并且鼓勵他,如果下次再看到其他人做出不一樣的行為時,及時提醒對方。
孩子突然學壞了,或許是從眾心理在作怪
1、孩子害怕被孤立。孩子在進入集體之中時,內心的安全感訴求驅使著孩子去與周圍環境融合,孩子希望自己可以“合群”,害怕自己會被同伴孤立。于是在孩子身上出現了很多被同伴同化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產生就是從眾心理的體現。
2、孩子受到誤導。當家長不斷地強調孩子要遵守規則、聽老師的話、和同學搞好關系,孩子便會誤以為只要“隨大流”就是正確的,就是安全的,父母的過度強調成了對孩子行為的一種誤導。
家長應該如何運用“從眾心理”,讓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讓孩子多角度多方位進行思考。在做一件事情之前,無論大小,都要先進行完整的辯證思考,這件事做了會怎么樣?會幫助到自己嗎?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引導孩子進行分析。
以榜樣的方式激勵孩子更好發展。如果一個團體里出現了一個非常優秀的人,那么大家也都會往這個方向發展。因此家長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以榜樣的方式激勵孩子,促進孩子的積極性。
告訴孩子擇友的標準。如果孩子下意識想要融入一個集體,讓自己顯得“合群”的話,家長們就要先篩選孩子的社交圈,好的集體才能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
家長還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擇友標準,自律、好學和友善的孩子是首選,懶惰貪玩的朋友要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