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時,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及時引導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這種行為是不對的,同時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讓孩子體會失去東西的感受,孩子自然不會再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
孩子喜歡拿東西怎么管教
1、傾聽孩子的心聲。為了教會孩子合適的行為方式,家長必須先要了解孩子的愿望。當發現孩子有這種行為的時候,不要立即去審問孩子,而是要和孩子溫和溝通,鼓勵和引導孩子說實話,了解孩子這么做的原因,這樣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理解了孩子的動機后,就可以把孩子的“愿望”和“行為”分開處理。同時,也給家長時間去整理情緒、組織語言或再調整一下方式方法,避免第一反應做出的過激或草率行為。
2、樹立正確的觀點。如果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拿別人東西,而且經常這樣應該從孩子成長的環境上追根溯源,看看有沒有給了孩子不良的暗示?比如家里是否有比較持續的公物私用?很多成年人習慣于這樣,覺得不是問題,但對于幼年的孩子,會混淆他們對是非的判斷,給他們“需要就可以拿”的不良心理暗示。
如果家里有上述的情況,請家長一定要把相關的東西歸還,同時借此機會和孩子談一次話,誠懇地告訴孩子:大人原來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后再不會那樣做了,要孩子和自己互相監督。
3、要維護孩子的自尊。有的家長發現孩子犯了錯,總愛擺起一副“老子教兒子天經地義”的態度來教訓孩子,用武力不能解決問題。孩子最多知道這件事讓家長特別生氣,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讓他們知道。
家長應有分寸地用科學方法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習慣。如果孩子是初犯,要警告他:這次行為如能改正不再犯,就可以得到原諒,如果再犯要重罰。
在批評和懲罰孩子時,要針對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他的人格,既不要像個歷史學家翻出孩子過去的錯誤不放,也不要在外人面前教訓孩子,否則,孩子會從心里和家長產生對抗,以后再想說他什么可就難了。
孩子喜歡拿東西的原因
1、求關注。很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在家里陪孩子,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就用“偷拿別人東西”這種方式來讓父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而此時的父母一般都會很重視這件事,父母的關注度越高,孩子越滿意,覺得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下次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2、模仿他人的行為。模式化的東西是最無生命力的,當孩子的身邊有同伴進行這種偷拿行為的時候,孩子也會跟風,進行模仿。在他們的認知里并不知道這種行為到來的后果,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進行模仿和嘗試。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隨意拿別人東西的情況
1、培養孩子物權意識。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父母的不斷引導。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本就是一無所知,從不斷的去探索之后,父母加以引導,才會形成正確的三觀。
要想緩解孩子拿別人東西這種情況,可以先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讓孩子知道保護自己的東西,不侵犯他人的權益,形成這樣一個意識,在后期孩子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也會加以克制。
2、讓孩子學會分享。小朋友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特別羨慕其他小朋友的玩具,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這時候孩子想要伸手去拿。
家長可以換一種方法,教會孩子將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這樣其他小朋友也會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孩子,在不斷分享的過程中形成玩具的共享,也就杜絕了孩子拿他人玩具這種不好的行為。
3、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換位思考這一項技能,無論是在孩童時期,還是在成長之后,都是必不可少的。從小教會孩子換位思考,還是能夠明白,當自己的心愛的玩具被他人拿走之后,自己怎么找都找不到時,是如何一種感受。通過這樣的換位思考,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會更加的懂事,更加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