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誠實且正直的人,但是有些孩子在自己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會選擇偷偷從家里拿錢,出去消費,對于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怎么引導呢?
小學生偷家里錢怎么教育
1、保持冷靜,調查原因。家長發現孩子偷錢,不要先是生氣的指責批評孩子,冷靜下來,心平氣和的詢問孩子為什么偷錢,要用錢做什么事情,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常對孩子的關注比較少,為什么孩子會產生“偷錢”的想法以及行為,作家長的需要考慮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并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處理問題。
2、教育并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告訴孩子,這種行為屬于偷,可以把問題說的嚴重一些,但不可過于嚇唬孩子,要讓孩子意識到這種行為所造成的后果,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產生“怕”的心理,一旦對某件事產生畏懼、害怕的心理,便不會輕易地去觸碰,人都有一種躲避危險的心理。
3、適當的給孩子零花錢并灌輸金錢的正確概念。平常的時候家長也不要對孩子過于苛刻,該給的零花錢也是要給的,畢竟孩子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不過分家長可以滿足一下孩子。在金錢上面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在于適當,不可過度,也不可過嚴。
同時也要向孩子灌輸金錢的來之不易,適當的讓孩子知道父母上班的辛苦,得到孩子的理解,并告訴孩子想要錢可以和爸爸媽媽開口要,也可以用勞動換取,比如做家務。
4、適當懲罰。溝通完之后,還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那就是不該背著家長拿家里的錢。這個時候應該讓孩子得到相應的懲罰。
比方說罰他一周不看電視,或者是罰他在這幾天內,不能吃零食。總之還是要有一個小小的懲罰,當然這個懲罰還是要與孩子商量好,要讓他也能夠認同。家長不能單方面地去懲罰孩子,更不能不留情面地指責和打罵。
小學生偷家里錢的原因
一、玩伴認同感的缺失。什么是孩子的認同感?適齡的孩子開始接觸交際圈的其他小伙伴,孩子會出現渴望被小伙伴認同的情感,渴望能夠的到小朋友的喜歡和認同。
缺乏認同感的孩子渴望被小朋友關注,渴望有玩伴圍繞身旁,這時心底就會萌發通過金錢、零食、小玩具來討好玩伴,以便獲取認同感。
二、家庭樂趣感的缺失。什么是孩子的樂趣感?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讓孩子開心的事,一般這種情感都是來自家庭,外界的交際樂趣能夠帶給孩子一時,卻很難讓孩子一直有高漲的樂趣。
而假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缺失了父母的陪伴玩樂,孩子就會覺得很壓抑,不得不把尋找樂趣的矛頭指向學校內的同學玩伴,為了讓自己的樂趣感得到滿足,能夠有更多的朋友,他們就會嘗試用金錢博取小朋友的認可,獲得玩樂伙伴。
三、生活物質感的缺失。什么是孩子的物質感?說白了就是孩子心底渴望的物質,這種需求如果能夠被滿足,孩子就不會出現缺失心理,但如果孩子長期的物質需求被父母以各種理由拒絕,尤其是合理性的需求被拒絕后,孩子就會出現物質感缺失。
越是缺失心底就越是渴望,于是就導致了孩子出現偷偷拿錢,來滿足自己日常的物質需求。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偷錢行為
1、讓孩子定期存錢。孩子最好是能夠養成定期存錢的習慣,可以購買個儲蓄罐,然后讓孩子把花剩下的錢存到儲蓄罐里。平時有了多余的閑錢的時候也可以存一些錢進儲蓄罐,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什么是積少成多,孩子潛意識里面也會開始學會節儉。
2、定期給孩子零花錢。爸爸媽媽最好是在固定的日子給孩子零花錢,并告訴孩子要省著花,如果你一下子把錢花完了,等到真的要買什么東西的時候就沒有了。
爸爸媽媽最好是不要在孩子完成一項任務或者表現好的時候給孩子零花錢,這樣孩子以后幫你做家務的動機就不純了。爸爸媽媽獎勵孩子的方式很多,最好不要拿錢來獎勵孩子。
3、允許孩子花錢。孩子買東西可以,但是要讓孩子買必需品。從小就要讓孩子明白什么是適度花錢,什么是揮霍浪費。如果對孩子管得太嚴反而會起反作用。孩子有逆反心理,會和你對著干,因此,最好是能夠適度地讓孩子自己花錢,讓他們明白應該怎么樣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