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別的小朋友交往。鼓勵他去跟那些小朋友一起玩耍,互相去溝通。等熟悉環境之后,這個情況也會有所緩解。時間長了,慢慢的孩子就喜歡跟朋友一塊玩。那么,小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小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1、父母要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
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只局限于親戚家的孩子。現在很多城市里,住在自家對門的孩子都互不認識,互不來往。那我們先從這些小事做起,引導孩子先和我們自家對門的,小區的小朋友交往開始吧。
2、帶孩子出門
在家庭中,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創設增加孩子社交行為的機會,例如: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商場、游樂場、社區逛逛;帶孩子多見見親朋好友;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親子活動等。
通過孩子在生活中的點滴表現,多找機會表揚、贊賞、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語言交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合作意識等等,讓孩子為融入集體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
3、引導孩子多說話
說話能力是交際能力的核心,因為人與人的交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會說,說得好,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父母平時可以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多說話,來更好的訓練他的說話能力。
父母平時要與孩子多說,多交流,不要自顧自的說,要讓孩子把自己的觀點說出來,大家民主而愉快的去討論。切不可家長范的說一不二,孩子沒有了話語權,甚至一提觀點和想法就被家長忽視和否定,孩子自然不愿意再過多交流了。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1、孩子被同伴排斥
孩子在家里受到父母的溺愛,讓孩子養成事事為先,愛發脾氣的性格,到了學校,孩子還是保留了這樣的習慣,在與小伙伴相處時不愿意吃虧,最終受到小伙伴的排斥,成為孤家寡人了。
2、因與外界接觸機會少導致的不合群
有些小朋友在上學之前,家長很少帶出去玩,而父母也比較喜歡宅在家里,或者孩子由爺爺奶奶帶大,老人由于體力有限很少帶出去玩。在孩子上學后,由于缺乏與同伴交流玩耍的經驗,對外界環境的改變無法適應,最終導致沉默寡言、孤僻。
3、家長保護過度
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孩子保護過度過細,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日常生活中什么事情都不讓孩子接觸,比如:孩子要碰一下掃把,家長就說“小心扎著你,多臟啊,快放下”;孩子想洗一下碗,家長就嚷嚷:“別動,會摔爛的”,這些種種的小細節,使孩子沒有在嘗試和實踐中得到經驗,從而變得膽小。 當孩子逐漸長大了,也還是照樣保護著,正是這種保護傘導致了孩子的膽小。
小孩子不合群怎么辦,家長要帶孩子出去跟小朋友一塊互動,帶孩子到游樂場所玩,與小朋友接觸,來改變不合群的習慣。要及時的進行心理支持,能夠改善不合群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