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四面楚歌是出自我國的一個典故,典故的主人公是項羽,常用來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到達孤立無援的窘迫境地。四面楚歌有很多意思相近的詞,如八面受敵、腹背受敵、山窮水盡等。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誰
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項羽。
公元前202年,為獨攬?zhí)煜碌膭畛弥椨饎萑趼暑I一眾軍隊追擊此項羽,多次激戰(zhàn)未果后,在韓信的獻計下,劉邦布置了多重兵力成功將項羽及其部下圍在垓下,但一之間卻仍舊無法攻克項羽的楚兵。
在僵持不下的局面中,韓信再次獻計,讓士兵在夜里假扮楚人唱起楚地民歌,使得多年在外征戰(zhàn)的楚兵軍心不穩(wěn),好順利招降。果然夜里聽到楚歌的項羽士兵門,一位劉邦已攻得楚地,開始軍心渙散,項羽一時之間也沉浸在亡國悲痛中。
最后帶領八百多名士兵突圍終于下二十來人的項羽被劉邦追殺于吳江邊上,覺得愧對江東父老的項羽最后也自刎在烏江邊上。
四面楚歌是什么意思
成語解釋: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成語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這~里,憑你怎樣伶牙俐齒,也只得服從了。
四面楚歌的近義詞成語有哪些
四面楚歌的近義詞有:八方受敵,八面受敵,十面埋伏,危機四伏,四郊多壘,四面受敵,山窮水盡,楚歌四面,滄海漢篦,腹背受敵。
八面受敵出處:五代·王保定《唐摭言海敘不遇》:“子華(吳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敵,以八韻著稱。”
十面埋伏出處:《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危機四伏出處:茅盾《子夜》九:“不要太樂觀。上海此時也是危機四伏。”
四郊多壘出處: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上》:“四郊多壘,此卿大夫之辱也。”
四面受敵出處:春秋·齊·管仲《管子·國蓄》:“四面受敵,謂之衢處之國。”
山窮水盡出處:清·陳維崧《河傳·虞美人花》詞:“楚歌四面,戰(zhàn)旗一片,歲歲江東。”
腹背受敵出處:北齊·魏收《魏書·崔浩傳》:“裕西入函谷,則進退路窮,腹背受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