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是古代漢語的兩種詞類活用現象,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
文言文使動用法怎么判斷
1.看能否在這個詞里加進一個“使”字,加得進“使”就是使動,否則就不是。例如:“曹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燒(之),加不進“使”字,“燒”是一般動詞;走(之),使(之)逃跑,加得進,“走”就是使動用法。
2.根據句義判斷。例如:士卒亦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李將軍列傳》)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鴻門宴》)判斷兩句中“從”字是不是使動,就要看句子的意義。
句中士卒比李廣地位低,“從”當然是一般動詞;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騎高,“從”便是使動,如果說是沛公“跟隨著”百余騎,那就不合情理了。
文言使動用法的三種形式
1.動詞使動用法。指主語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動作,而是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發出這個動作,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的一種用法。例如:
①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這個行為不是主語“臣”發出,而是主語“臣”使賓語“之(項伯)”發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譯為“項伯殺人,臣救活過他”。
②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陳涉世家》)“忿恚”是主語“(吳)廣”使賓語“尉”“忿恚”,全句譯為“吳廣故意多次說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惱怒。”
③叫聲屈動地驚天。(《竇娥冤》)“動、驚”分別是主語“屈”使賓語“地”“天”發出,分別是“使……震動、使……震驚”意思。
2.形容詞使動用法。就是當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或狀態。例如:
④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觸龍說趙太后》)“尊”是形容詞,作使動,“使……尊貴”,“尊長安君之位”即主語“媼”使賓語“長安君之位”“尊貴”。
⑤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詞,作使動,“使……穩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穩固”。
3.名詞使動用法。就是當名詞活用為動詞后,主語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物成為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王”名詞,作使動,“使……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陽者)成為王”。
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有什么區別
使動和意動的區別是用法不同、應用場合不同、含義不同。
1、用法不同:
使動用法,是古漢語中一種簡潔的特殊表達方式,其主謂賓三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相互關聯的關系。其語義結構是謂語的動作不由其前的主語所發出,而是由謂語后的賓語所發出,賓語有兼語的性質。
其意就是表動作的謂語在其前主語的客觀作用下具有“使(讓)賓語怎么樣”的意思,譯成現代漢語時,“使(讓)賓語怎么樣”就成其為常用的表達方式。
意動用法,也是古漢語中一種簡潔的特殊表達方式,其主謂賓三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相互關聯的關系。其語義結構是主語主觀上認為(以為)賓語具有謂語所表的屬性。
其意就是主語“認為(以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什么”的意思,譯成現代漢語時,“認為(以為)賓語怎么樣”或“把賓語當什么”就成其為常用的表達方式。
2、應用場合不同:使動用法大多表現為客觀行為,意動用法大多表現為主觀意念。
3、含義不同: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之怎么樣”的意思,即此時謂語動詞表示的動作不是主語發出的,而是由賓語發出的。意動用法是指某些詞用作動詞充當謂語時其動作屬于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