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看到一些孩子,見到陌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情,孩子的性格來自家庭教育,父母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膽怯,父母該如何教育和引導呢?
孩子膽怯父母該如何教育和引導
孩子的生活圈太小。有的孩子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尤其是爺爺奶奶照顧的孩子,很少出去玩,與外人的接觸也少,依賴性強,不能獨立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看到陌生人就躲起來,擁抱陌生人就哭。如果送他們去幼兒園,他們會遇到一個新的環境和一個新的老師。
父母喜歡嚇唬他們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家不聽父母的話,比如哭鬧或者吃的不好,父母會用孩子害怕的語言來嚇唬他,說“你再哭我把你扔出去讓老虎吃你”;有不睡覺的孩子,有躲在門后像老貓一樣喵喵叫的大人;有的孩子想玩泥巴,父母怕孩子臟衣服,說“泥里有蟲咬你的手”,用這些嚇唬孩子,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也是形成孩子膽怯的原因。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限制太多。比如去公園玩,不要讓孩子爬山怕摔,不要讓孩子在湖里玩怕摔等等。因為孩子不敢從嘗試和實踐中獲得知識和經驗,這也導致了膽怯。
只要家長停止上述不正確的育兒方式,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很快就會變得勇敢。
首先,孩子應該多參加戶外活動,每天都應該去公園、超市等地方,讓他習慣與陌生人共處,習慣陌生環境去。在公園玩耍時,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加強他們的語言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其次,停止嚇唬孩子,如果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首先父母的態度要始終如一,堅決執行,即使哭著要堅持,但絕不打罵;二是跟寶寶講道理。你可以用他熟悉的故事、卡通人物等等作為說客。讓孩子逐漸明白養成良好習慣對自己的好處,這樣他才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最后,孩子的成長應該是開放的,鼓勵他去探索和嘗試,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勇敢精神。不要因為害怕窒息而放棄進食。大多數成功來自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失敗。孩子們不知道如何小心地走路,直到他們跌倒。只到游泳池游泳嗆水,才知道水是好玩的,也是危險的;經常自己一個人走路的時候,才知道走在馬路中間,既煩人又危險。父母不能代替孩子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從小就讓他獨立勇敢去嘗試。我們可以嘗試為我們的孩子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讓他做超出他能力范圍的事情。比如我們自己過馬路時,要選擇車流少、車速慢、甚至紅綠燈的地方,讓孩子在我們的眼皮底下開始嘗試。
總之,解決孩子的問題,先給他講道理,給他鼓勵,再設計一個具體的解決辦法。 只要家長努力,孩子膽小的問題并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