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寶寶不懂得分享,在孩子3到5歲是正常的,家長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自私點的觀念形成,對孩子以后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家長一定要注意并積極扶正不良思維,給寶寶在未來的人生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那么,孩子不懂得分享家長怎么做?
孩子不懂得分享的原因
1、缺乏同伴之間的溝通
發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曾寫道:“孩子的童年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父母與孩子互動的世界,另一個是同齡人的世界。”現代研究表明,同齡人的陪伴對孩子的影響甚至超過父母。
沒有兄弟姐妹應該是中國很多家庭的現狀,但這不是原因,作為一個家庭,應該帶孩子出去交朋友,沒有陪伴意識,孩子很難分享幸福,沒有伴兒的孩子,在有事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不容易理解分享的原因。
2、長輩寵壞
雖然國家一直在鼓勵二胎政策,但在經濟壓力下,現在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寵愛在所難免,飯桌上,老人給孩子吃的食物很常見,孩子兩歲之前,可以理解,孩子還小,需要照顧。
但是四歲以后,如果不能及時給孩子尊重老人的道德教育,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得到加強,甚至凝固,對長輩的不尊重更是加深了孩子的“獨吞”意識。
3、家長示范不足
以身作則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強調的東西,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管是父母的長輩還是長輩,孩子自然會認為可以隨意跟父母開玩笑,甚至會做不尊重父母;夫妻之間缺乏溝通,也會給孩子帶來冰冷的家庭氛圍。
總之,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一個有愛心和親近的行為,那么孩子就不會主動去親近別人,怎么分享。
孩子不懂得分享家長怎么做
1、不把孩子特殊對待,飯桌上嚴格家教
到了現代,長輩為晚輩服務,給孩子穿衣,給孩子做飯,給孩子收拾碗筷等等,已成為許多家庭理所當然的事情。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孩子“尊重你”的錯誤信號,孩子會覺得自己是家里的小公主或王子,因為寵物,他們可以肆無忌憚,不知道如何分享萌開始。
所以,要從餐桌上定規矩,告訴孩子們:“吃飯前,先拿碗筷給父母長輩;吃飯的時候,長輩動筷子,就可以吃了,他們愛吃蔬菜也想吃想想長輩,不能一個人吃飯;飯后,你可以幫家人洗碗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2、帶孩子參與親子活動,在言行間傳遞正確的價值觀
“一直給孩子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在孩子犯錯之后做的事,其實比枯燥的道理,對于四歲左右的孩子來說,言傳身教是教育的本質,帶孩子去參與親子課堂活動,是一種可以增加親子關系,讓親眼所見的親子關系,而不是電子游戲或玩具,親情感會在游戲互動中逐漸形成。
其次,對于孩子來說,父母就像一面鏡子。在活動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孩子的眼中被無限放大,給孩子直接的榜樣力量,讓他們知道是非。這樣,當告訴孩子分享的重要性時,孩子會更愿意傾聽,甚至會采取完美的行動。
3、學會表揚孩子,哪怕是一點點進步
不要吝嗇你的夸獎,對于小孩子來說,世界還是有點陌生的,很多事情對于孩子來說,都是第一次去做,做對錯,都需要家長表態,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研究表明,表揚是孩子快速成長的第一步,表揚他們的進步會讓他們更愿意嘗試而不是只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孩子只有養成學會嘗試、學會走出去的開朗性格,才會積極與人溝通,在遇到困難時,能向別人求助或幫助別人;在獎賞面前,他們也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勝利果實。
生活是由小事組成的,每一次孩子的進步,家長都應該看在眼里,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家長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也應該以身作則,立規矩。孩子可能一兩次看不懂,但只要父母堅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榜樣,孩子長大后一定會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他人分享。以上就是孩子不懂得分享家長怎么做的解決方法,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