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恐懼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之一。是對危險事物的自然反應,具有自我保護的意義。兒童的恐懼與年齡有關:大約七個月時,孩子會出現陌生人焦慮癥,稱為識別。到一兩歲時,大多數孩子都害怕黑暗、閃電、雷聲以及狗或蟲子等動物。三歲左右,想象力進一步發展的孩子可能會害怕鬼、怪物、影子等。恐懼情緒本身是正常的,但是孩子長時間處于恐懼情緒之下,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來的社會交往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家里的孩子很容易膽小害怕,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小孩子膽小的原因
①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喜歡嚇唬孩子,讓他們聽話。為了不讓孩子出去,嚇唬孩子外面有吃人的怪物,有壞人抓孩子,導致孩子在外面的環境里充滿了恐懼和擔心;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嚇唬孩子不吃飯讓醫生打針,讓孩子誤會警方,醫生、警察等職業,成為“童年陰影”;為了讓孩子停止哭鬧,嚇得孩子把他扔掉,結果孩子總是害怕爸爸媽媽不會放棄自己……嚇唬孩子,效果可能立竿見影,但對于孩子性格形成和認知發展的隱患,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對外界充滿不信任和不確定性。
②管控太嚴,教育太嚴
曾經一個視頻中出現的對待孩子的方式,讓很多家長重新思考。教育太嚴格,大喊大叫、責罵、嘲諷和缺乏情感交流,只會讓孩子感到不被父母愛、被拒絕和害怕父母。有的家長對孩子管的太多,要求高,期望值高,不能這個不能那個,差一點就會被批評,會讓孩子變得謹慎,不敢“輕舉妄動”,生怕受到懲罰。情緒不穩定、脾氣暴躁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一種低價值感、自我否定感,難以勇敢自信地探索外在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外在表現就是怯懦懦弱。
③過度保護和縱容
一些父母以錯誤的方式愛他們的孩子,保護他們得太好。孩子想倒水,媽媽立即上前幫他倒水:“別燙著了。”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充滿危險,不敢去嘗試和探索。他們做的越少,他們獲得應有的技能的機會就越少,他們就越不可能把任何事情做好。慢慢的,孩子不會對自己充滿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到這做那,更不敢向外探索,造成惡性循環,得不到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