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期不止一個,家長對待每個階段的孩子表現是不一樣的,最煩惱的恐怕是青春期叛逆了,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十幾歲了,不好管教也不聽話,家長要用合理的方式的對待孩子。
孩子叛逆期怎么疏導
認同地聊
當孩子愿意把心中的想法告訴父母時,是他在向我們釋放友好的信號。在孩子眼中,只有和他們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叛逆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拒絕和你溝通。只有先放下對錯,和孩子統一戰線,讓他們認為你是“自己人”,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打開溝通的大門。
放松地聊
對叛逆期的孩子,嘮叨通常是父母選擇的最簡單的溝通方式,卻也是對孩子最無用的教育方式。父母輕松了,孩子就該累了!少聊,是克制,克制,才能讓孩子無壓力。
當情緒和狀態放松了,他才能愿意交出自己的“心”。這時,再告訴他什么是正確的做法,我們的建議是什么,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如果說認同地聊是靠近孩子的方式,那輕松地聊則是讓孩子接納我們的策略。
幽默地聊
很多溝通問題,其實最需要解決的是情緒問題。一個情緒緊繃的孩子,是無法和他進行理智溝通的。
當孩子受委屈后,父母第一時間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孩子的情緒問題,當孩子被說樂了,然后再去提出建議,孩子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孩子是很聰明的。他們知道父母的軟肋是什么,也能很迅速的為自己的錯誤找出借口。一旦父母被激怒,那就正中他們下懷:你看,我都是被爸媽逼成這樣子的,他們要是每天給我愛與和平,我怎么可能叛逆呢?
極大招——反其道而聊
“父母的焦慮,比孩子的叛逆更可怕。”一焦慮,就容易上綱上線,一點小事,往往最后發展成了親子關系中過不去的坎。先努力克制情緒,實在克制不住就暫時離開。
等冷靜下來后,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不要孩子家長雙雙崩潰。當然,有時候熊孩子的試探會毫無底線,得寸進尺。這時候,不如試試反其道而行,堅持原則的同時,給孩子的“回歸”留下一個出口。那時,你會發現:叛逆期的孩子,其實很無助。
與逆反期的孩子溝通的六個技巧
1.尊重孩子平等對待
父母應避免對孩子的行為過多的不必要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對待孩子,給孩子一定的空間去自由探索,這是從源頭上治理逆反心理和反抗行為的辦法,讓孩子感受到被了解、被接納、被理解。不要用高壓手段威脅。
一旦從心理上接受了父母,對父母的觀點就會認同和接受,在此基礎上再逐漸過渡到雙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話題。此時,由于前邊的談話氛圍和心理定勢做基礎,孩子對于父母有分歧的問題反應就不可能太強烈,雙方的溝通就容易進行下去。
2.讓孩子感覺他是“大人”
要學會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坦開自己的胸懷,尊重孩子的觀點,和孩子平等地交談。給孩子營造一種他已是大人的氣氛,讓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權利,同時引導他自覺地履行大人的義務。
如果做到這些,他與父母的共同語言就多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和溝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什么都告訴你的,父母和孩子就會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3.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問題、考慮問題、處理問題,同時也讓孩子做做當父母的角色,讓他體驗一下做父母的難處,角色的互換就很容易贏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相互之間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不妨試試和孩子輪流做家長,讓孩子體驗一把做家長的感覺,負責整個家庭某一段時間的日常事務。到時候,他不和你們溝通,恐怕也不行了。
4.順勢方法化解孩子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親子關系陷入僵局。
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為,平靜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緒,孩子就會感覺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從而轉變態度,達到與父母溝通。
5.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批評孩子就事論事,不算舊賬,不對孩子發出過多的指令。溝通的問題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是無益的。
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地與孩子溝通,這樣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
6.給孩子做好表率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嚴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要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為有這樣的父母而引以自豪。這就給父母與孩子進行正常的交流和溝通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不要把工作和夫妻間的壓力發泄到孩子身上,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對孩子發脾氣,不要喜怒無常。如果父母自身在情緒處理上有問題,先要解決好自身的情緒問題。
孩子叛逆期的真相是什么
其實,“叛逆期”首先源自孩子一系列的表現,給爸媽帶來的困惑,從而引發了焦慮、失望和無奈的情緒,最后爸媽們對此下了一個定義:“叛逆期”。也就是說“叛逆期”是以爸媽為中心下的定義,而不是孩子。
當我們定義“叛逆期”的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下了另一個判斷:“孩子的這些表現是不合理的”。
這樣下定的義的好處有兩個:一是叛逆期是一個時期,它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其中帶著爸媽對現狀的無奈,以及這個現狀會好轉的期待。
另一個好處,叛逆是孩子的問題,而不是爸媽的問題。于是爸媽可以仍然按從前的方式對待孩子,等待孩子“改邪歸正”。這個定義,真的是“恰到好處”。
然而,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叛逆期的癥狀,難道只有這些時段才存在的嗎?
對于這個問題,你是不是清醒了一些?實際上,這些癥狀一直存在,只不過當問題發展到爸媽無可奈何的時候,我們就認為他的“叛逆期”到了。也就是說,從根本上,叛逆期并沒有特定的表現。有的只是這些現象的極端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