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夜不歸宿這件事情算是比較嚴重的青春期叛逆行為了,任何一個家長都是不能允許這樣的情況出現的;但是作為家長來說,管教孩子的時候要注意方法,因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也不聽話,好的教育方式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夜不歸宿是否要對孩子進行教育
第一、重視對孩子的思想教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家庭教育中,要增強孩子在家庭中的責任感,子女在家中不只是獲取父母正常的愛,也應該以自己良好的行為習慣、禮儀道德,對父母實施愛的回報。青少年應懂得自我保護,學會自尊、自愛、自強,把精力放在學號文化知識上,提高辨別是非和抵制不良影響的能力。
第二、了解青少年心理,加強青春期教育。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生理上逐漸成熟,自我意識開始增強,但心理發展之后,是非觀念淡薄,心理不穩定,容易做出偏激或難以預料之事。父母必須了解與研究青少年心理,與子女保持思想溝通,加強青春期的教育,使他們順利度過青春期,邁好青春第一步。
第三、改進家庭教育方法,妥善安排課余生活。父母對孩子不僅有撫養的義烏,而且有教育的責任,家庭應具有教育子女成才的功能。家長是孩子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父母應該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對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順、放任自流,又不能以權威自居、簡單粗暴,應與孩子經常溝通思想,妥善安排孩子休閑時間,讓他們情感有處抒發,精力有處釋放,使孩子對家庭感到溫馨,才能增強家庭凝聚力。
第四、矯正心理偏差,重在心理教育。孩子一旦發生夜不歸宿現象,首先應設法將其尋找回家,此時,父母一定要正確對待孩子差錯、尊重他的人格,不能簡單粗暴,孩子夜不歸宿是一種不良行為,但從中是否也能總結出家教中的某些教訓。
父母與孩子必須溝通思想,這種溝通必須用平等的方式與之討論,摒棄居高臨下的不良習慣。
父母應該給歸來的孩子更多的關心與溫暖,絕不能歧視,使他們在家長、教師的教育疏導下走出思維的怪圈,矯正心理偏差。孩子有較大的可塑性,通過耐心教育與心理輔導,他們提高了認識,日后就能成為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
父母能不能放任孩子夜不歸宿
對于父母來說,哪個父母愿意自己的子女夜不歸宿?面對子女夜不歸宿,父母更多是無奈、管不了,而不是放任不管。
學校、家庭要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讓他們明白夜不歸宿的危害外,更重要的是清除外部滋生未成年人夜不歸宿不良行為的土壤。
堅決杜絕黑網吧、黑游戲廳等收留未成年人通宵的主要場所,讓未成年人想夜不歸宿也無處于可去。如此,才能真正解決未成年人夜不歸宿問題,促進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長。
未成年人夜不歸宿,其實未必就是父母的放任。事實上,真要有效遏制未成年人夜不歸宿現象,還需要讓所有容留未成年人“夜不歸宿”的個人與場所來承擔責任。
父母固然有監護之責,但卻并不能因此而剝奪未成年人的自由權利?,F實中,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其實都是關心愛護自己親生子女的,但不可能對子女寸步不離,更無法采取關禁閉等強制性手段,加之未成年人心理叛逆,他們不可能對父母的監督與管教百依百順、完全配合。
孩子夜不歸宿,父母和孩子都應受相應的處罰和教育。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外出不回家有自己的事情。他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去經歷一些事,讓自己成長。
青少年叛逆行為共同的特點
1、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2、性別特點——具有反叛性格的學生當中,男生多于女生。
3、教育特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要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更加反叛。
4、誘因特點——主要表現在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激烈對抗。
5、行為特點——反叛的青少年大多不計較行為后果,做出某些十分極端的事情,長期在網吧,甚至可能流浪乞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