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孩子越長越大,在孩子進入叛逆期后,如果家長沒有給孩子良好的教育,這就會導致孩子想要獨立的想法更加強烈,所以就會出現不理家長的行為,對于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么引導呢?
孩子不理家長怎么辦
1、平等交流。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家長首先要把自己當成成年人對待,用平等的心態和孩子對話,不要以家長的高姿態和孩子溝通,這樣就有可能引發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理,如果家長以強硬的態度跟孩子溝通,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家長必須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如果孩子的想法不被尊重,他們就會想跟父母發生沖突,甚至拒絕父母。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會更容易和家長取得溝通,家長也會更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從而更加愿意主動和家長交流。
2、以身作則,樹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父母和孩子關系是最大的紐帶,家長在和孩子關系中,首先要給孩子以正向的力量和良好的示范,讓自己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3、以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在孩子提出某些要求時,一定要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樣孩子才會覺得父母是尊重自己,能夠及時的去改正自己的錯誤。
4、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溝通。孩子的性格是天生性格的形成特點,而作為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應該對孩子進行表揚,如果孩子有進步,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在鼓勵下,孩子自然也會有進步,不再排斥和父母溝通。
5、給孩子空間。平等交談青春期的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有了自己的一些判斷,所以,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應該以平等的語氣,給孩子自己的空間去,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觀念,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保留好的建議,尊重孩子的意見,要讓孩子自己決定怎么做事情,才可以進行引導。
6、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家長必須改變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家長才能夠找機會跟孩子坐下來交流,也能夠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夠更好的解決問題。
孩子不理家長的原因
1、孩子過于專注。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注意力和專注力也在不斷提升。孩子剛出生時,注意力和專注力只有3-5秒,而等到孩子6歲時,他的注意力和專注力會長達半小時甚至更久。
孩子玩玩具或者看電視時,注意力和專注力處于高度集中狀態,父母此時去叫他,他有可能會聽而不聞,出現“十喊九不應”的情況。
2、孩子處于叛逆期。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分別是在兩三歲、六七歲和青春期。孩子處在叛逆期會有這樣一個特征:有自己的想法,喜歡和父母“對著干”。父母要他往東,他偏偏往西。因此,家長喊孩子時,孩子會故意裝著聽不見,不愿搭理父母。
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
1、有效溝通,尊重、信任是基本前提。這意味著溝通雙方必須是平等的,當遇到問題時,家長要表現得更民主、親和一些,與孩子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可獨斷專行。
當孩子向父母求助時,父母提出的指導建議要具體。至于解決問題的途徑,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共同尋找。通過討論,即便一時找不出解決方法,但方向可能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變得清晰、明朗,有助于問題的最終解決。
2、及時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幫助孩子正確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能通過語言把自己的經驗方法、思想等,比較準確地傳達給孩子。通過溝通交流,也能知道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對他的錯誤想法和認識,應及時加以矯正,并引導他走上正確的軌道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