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家長也是鞭長莫及,除非出現了什么情況老師和家長主動溝通,比如說孩子在學習總是愛打人,這個問題不是一個小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孩子在學校總是愛打人怎么辦
1、首先了解情況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觀察,觀察孩子間的沖突,再決定是否需要去幫助,采用哪種幫助。
例如,孩子之間玩耍產生的沖突屬于正常沖突,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動手”是他能最先想到的解決問題方式。東西被拿走了,孩子的第一想法就是搶回來,這是本能的反應,其實這非常正常。
那并不代表我們什么都不管,有些時候我們可以不管,孩子可以學會自己達成和解,但有些時候孩子需要幫助。但是不管哪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先觀察,而非馬上以仲裁者的身份介入。
2、超出正常沖突范圍,則需要第一時間控制住事態發展
若當時家長在現場,立即從孩子的身后環著雙臂抱緊,一來可以阻止他的動作,二來可以平復他的情緒。
待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后,他也可能會為自己剛才的舉動感到沮喪,試著帶他一起安慰被他傷到的人,哪怕只是一個非常笨拙的道歉,最好能對剛才發生的事情做一些補救,甚至讓孩子一起幫助處理傷者的傷口。
如果孩子的情緒久不平復,先代替孩子向被他傷到的人及其家人致歉,立即帶著他離開現場,找個安靜的地方接著交流。
3、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通過快速觀察、耐心詢問、冷靜分析,來推測孩子打人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不要怒氣沖沖地質問,因為孩子當時常常回答不上來也不愿意回答,那樣只會引發你與孩子之間的沖突。
先于解決問題以前,與孩子共情,明確表達對他行為背后原因的理解,比如說“我知道你本意并不是想傷害他”,“我知道你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好好相處”,“我知道你是因為XXX事情,感覺被冒犯了”……
4、告訴孩子不當行為的后果
告訴孩子被打的人都會很疼,千萬不可以打人。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確實需要漫長的過程,但若對孩子實施肉體懲罰,無形中也是在告訴他“下次你也可以這樣做”。要客觀地幫助孩子分析行為可能導致的后果,但不要用恐嚇等方式制造孩子的恐慌。
5、教會孩子正確地表達情緒
不鼓勵孩子為了贏得贊美而犧牲自我,教會孩子如何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喜歡時,對對方微笑;比如不高興不愿意就表示拒絕;比如遇到處理不了的情況就找大人幫忙,要盡可能把每種情景與孩子演示得足夠詳細。
孩子在學校打人的原因
1.父母潛移默化
父母是否無意識提起過,遇到什么情況就打;甚至父母是否在家有微暴力的行為,比如摔東西,動手;孩子會學習父母的一舉一動,尤其是缺點。我在家氣急的了時候會摔門,摔手上的東西。
我在家發過一次火后,我就發現我三歲的兒子,生氣的時候喜歡摔玩具,摔椅子;爺爺喜歡抽煙,我也發現三歲的孩子會拿一個一紙條卷成煙的樣子,放嘴巴里面;很可怕吧,你無意識的不好的舉動,你的孩子都在學。
2.媽媽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相處
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孩子從小不和其他孩子相處,他很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與同學相處。也許他只是想表達友善,或者吸引同學的注意,但是他不知道如何表達,于是用拳頭解決。父母也沒有引導過孩子,該如何與別人相處。
孩子喜歡打人如何改善
現在孩子還小,該來的及改,先從父母改起。
父母回憶下自己平時不好的行為,和孩子道歉,告訴孩子不能這么做。
父母與孩子相互監督,相互懲罰。
帶孩子去被打的孩子家里道歉,告訴他打人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
帶孩子出去玩,與人相處,與人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