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從小是在父母建造的“溫室”中長大的,孩子日常接受的挫折教育特別少,基本沒有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和經驗。但是,孩子在學習上就不同了。學習困難終歸須由孩子自己去面對和解決,父母不可能代勞。家長要知道孩子畏難情緒如果不及時解決,將會在學習和生活中,成為孩子的絆腳石。那么,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是什么心理?
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是什么心理
1、家長的嚴格要求
中國式教育中最常見的思想理念就是——"嚴師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也是在這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家長認為,對孩子就要嚴格一些,只有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規則意識、才可以讓孩子在危機感和壓力下產生內心驅動力。孩子畏懼失敗后來自家長的責備,所以孩子會做出直接逃避的舉動。
2、沒有及時緩和負面情緒
孩子在遭受到失敗和挫折后,都會產生出失望、委屈和恐懼的情緒,而有的時候不僅是負面情緒產生對心理的影響,還可能有身體上的受傷。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緩解,孩子也不能及時總結出自己失敗的原因所在,當再一次面對同樣的難題,或者是其孩子挑戰的時候,孩子會下意識的回想起曾經的失敗給自己帶來的痛楚。
3、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長父母日常生活中相互指責現象比較多(抱怨型家庭氛圍),孩子整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會逐漸養成遇困難就躲避的心理習慣。或者家長對孩子日常瑣事“指揮”或者“批評指責”的過多,總是反饋給孩子 的“行動”是“不好的”。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認知困難
1、告訴孩子過程重于結果
家長要告訴孩子,不要把目光集中在失敗上,而是要對過程進行分析,針對孩子在過程中做出的選擇和表現,了解孩子的想法,針對錯誤之處進行糾正。
2、不要溺愛孩子
家庭的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是孩子養成"玻璃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家長不要溺愛孩子,要讓孩子多去嘗試,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讓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學會堅強。
3、家長給予鼓勵和支持
作為家長需要及時給予孩子安慰,引導孩子對錯誤進行分析,并且對孩子可圈可點之處進行表揚,就會讓孩子更加有坦然地接受自身不足,并且在下一次的挑戰前有足夠的信心和勇氣。
孩子遇到困難就逃避是什么心理,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平時可以和孩子分享面對困難時候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所有人可能都會有“畏難”的心理,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嘗試努力解決,也可以告訴父母求助。家長可以鼓勵孩子慢慢練習,當孩子有了解決困難的意識和能力時,慢慢的遇到困難就不會躲了,不會害怕。